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荀子知識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荀子在知識論上經驗與理性並重,其說主要見於〔解蔽〕、〔正名〕。他一面提出「學不可已」、「辨合符驗」的呼籲,強調積習經驗的重要;另一方面也主張「心有徵知」、「知通統類」的理論,肯定心知主動認知與推理的功能。
  根據荀子學說,求知當由經驗積習著手,如〔勸學〕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意即憑空臆想不如切實求學。在此需注意的是荀子所謂「學」是指複雜的文化經驗,而不是指單純的感官知覺。所謂「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誦經讀禮目的在積善成德,為學目的在成為品格完美的人。以此可說道德之知在荀子知識論中,是首要知識。道德知識不離經驗,尤需身體力行始稱完備。如〔儒效〕中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唯有力行實踐,道德知識才不致淪為空談。
  知識的終極目的在養成德行兼備的全人,知識的起點卻在感官經驗。荀子認為天生五官(天官)即眼耳口鼻身各有其相應的認識對象,即色聲味嗅觸。人借五官辨識外物的性質同異,進而提供心知認識的材料,如〔正名〕中說:「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心靈有驗知外物的作用,不過必須靠天生五官各自與其可識別之對象相應,才可達成。除了「徵知」,心靈尚有多項活動:(1)推理:也就是「知通統類」(參見「統類」)。荀子認為心知的推理作用,使人能根據某類別(某範疇)事物中任一個例,推論出該類事物的普遍特質,如〔儒效〕中說:「以淺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萬」,進而建立範疇,根據事物性質進行分類,所謂「倚物怪變,所未嘗聞也,所未嘗見也,卒然起於一方,則舉統類以應之」,就是說透過歸納、建立範疇後,便可據以推論,對不識不知之物進行分類,由已知推得未知之事。(2)能慮:思慮、判斷、選擇是心靈的另一項重要官能。人生而具生理的、心理的自然本性,以及喜怒哀樂好惡之情。心靈依人情好惡,審慎思考,選擇去取就是「慮」。理性心靈的抉擇指導行為產生的活動就是所謂的「偽」,化性起偽之所以可能,正在於合理的思慮抉擇及其指導下的行為活動能不斷重覆累積,終於建立行善成德的習慣。〔正名〕中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就在說明心思能慮的活動。(3)知道:「道」是宇宙實相、形上本體與萬物總體(Totality)。荀子認為一般人無法把握「道」的整全面貌,往往「蔽於一曲」(參見「解蔽篇」)而有「心術之患」。想要解除蔽塞之失,則必須知「道」。萬物實在總體沒遠近、始終、淺博、古今等區分,各種區分都是心知從某個特定角度所做。因此若要知「道」,必須使心靈保持清明專一的狀態,以虛空沈靜接納萬物實相。這種境界荀子稱之為「虛壹而靜」(參見「虛壹而靜」)的「大清明」之心。(4)專志:另一項與心知作用有關的心靈活動即是意志。荀子認為心靈不但具有認知功能,更具自發性的意志功能。〔解蔽〕中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形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心靈是肉體與精神的主宰,下達命令而不接受命令,自己決定行止取奪。即使人表面上在暴力脅迫下,沈默云說或形體屈伸不得自由,意志卻絕對自由不受脅迫改易。意志自由,其強弱久暫則決定人是否能持之以恆,專心致志,進而積善成德,化性起偽。
  除了上述多種心靈功能與經驗積習是知識的基礎外,名言概念與所指實物是否相符應,也是知識不可少的條件,如〔正名〕中說:「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卒民而一焉。」名實相符是知識的基石,唯有釐清名言使用的緣由、其感知基礎起源,以及制定名稱的原理,才能別異同,明真偽。(參見「〔正名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荀子知識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