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ㄅㄧˇ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4
  • 漢語拼音 [一]pí[二]bǐ[三]b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ㄠˋㄌㄧㄤˋㄖㄨˊ:「ㄅㄧˇㄐㄧㄠˋ」、「ㄅㄧˇㄙㄞˋ」、「ㄅㄧˇㄨˇ」、「ㄨˊㄩˇㄌㄨㄣˊㄅㄧˇ」。
  2. ㄕㄨˋㄒㄩㄝˊㄕㄤˋㄓˇㄊㄨㄥˊㄌㄟˋ˙ㄉㄜㄌㄧㄤˇㄕㄨˋㄒㄧㄤㄔㄨˊㄖㄨˊ:「ㄙㄢㄅㄧˇㄦˋ」。
  3. ㄗㄨㄛˋㄆㄧˋㄩˋㄖㄨˊ:「ㄅㄧˇㄈㄤ」、「ㄅㄧˇㄩˋ」、「ㄅㄧˇㄖㄨˊ」。
  4. ㄇㄛˊㄋㄧˇㄖㄨˊ:「ㄅㄧˇㄏㄨㄚˋ」。
  5. ㄅㄧㄠˇㄕˋㄅㄧˇㄙㄞˋㄉㄜˊㄈㄣ˙ㄉㄜㄉㄨㄟˋㄅㄧˇㄖㄨˊ:「ㄓㄜˋㄔㄤˇㄑㄧㄡˊㄙㄞˋ˙ㄉㄜㄐㄧㄝˊㄍㄨㄛˇㄨㄟˊ3ㄅㄧˇ1。」
注音:
解釋:
  1. ㄅㄧㄥˋㄎㄠˋㄖㄨˊ:「ㄐㄧㄢㄅㄧˋㄐㄧㄢ」。
  2. ㄐㄧㄝㄌㄧㄢˊ˙ㄉㄜㄖㄨˊ:「ㄊㄧㄢㄧㄚˊㄖㄨㄛˋㄅㄧˋㄌㄧㄣˊ」。
  3. ㄈㄨˋㄖㄨˊ:「ㄆㄥˊㄅㄧˋㄨㄟˊㄐㄧㄢ」。
  4. ㄐㄧㄣˋㄌㄞˊㄗㄨㄟˋㄐㄧㄣˋㄖㄨˊ:「ㄅㄧˋㄌㄞˊ」、「ㄅㄧˋㄋㄧㄢˊ」。
  5. ㄌㄩˇㄌㄩˇㄔㄤˊㄔㄤˊㄖㄨˊ:「ㄅㄧˋㄅㄧˋㄐㄧㄝ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相較、較量。
    【例】比賽、對比、無與倫比
  2. 依照、仿照。
    【例】比照
  3. 用手勢模擬動作。
    【例】比手畫腳
  4. 譬喻。
    【例】比喻   
  5. 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例】今年和去年出口的貨物量大約是三比一。
  6. 勝負結果的對比。
    【例】這場球賽的終場比數是3比1。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緊靠、相鄰。
    【例】比鄰、比肩、鱗次櫛比
  2. 結黨。
    【例】朋比
  3. 最近、近來。
    【例】比來
  4. 及、等到。
    【例】比及
  5. 《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象徵上下互相交應。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皋比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較量。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漢.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3.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4.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5.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7.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名]
1.《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3.比利時的簡稱。
4.二一四部首之一。
[介]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2.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3.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副]
1.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2.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3.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名]
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2.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皋比」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tio
作者: 趙怡欽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比在數學上是指一個量除以另一個量的商值,例如2比3又可以寫成2/3,亦即2除以3。比也可以引申用來表示某事(物)相對於另一事(物),或兩事(物)之間或多事(物)之間的固定或近似的關係;例如,學校裡學生與老師人數為10:1的比率。在流體力學中,不同效應之比往往構成重要的參數,例如慣性力與黏滯力之比為雷諾茲數(參見 Reynolds number)。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量尺寸、試大小。
  2. [[動] ] 比擬。
  3. [[動] ] 指、比畫。
  4. [[動] ] 較量。
  5. [[動] ] 等同。
  6. [[動] ] 比率。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ㄧˋ

1.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說文解字.比部》:「比,密也。」《廣雅疏證.卷三上.釋詁》:「比,近也。」《楚辭.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洪興祖補注引五臣注:「比翼,猶比肩也。」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清.陳貞慧《秋園雜佩.蘭》:「每歲正二月之交,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

2.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荀子.不苟》:「交親而不比。」唐.楊倞.注:「比謂暱狎。」

3. 勾結、結黨、偏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左傳·襄公三年》:「立其子,不為比。」《荀子.臣道》:「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三國演義》第一回:「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4. 及、等到。《論語.先進》:「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5. 最近、近來。《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鍾會》:「比年以來,曾無寧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6. 接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7. 每。《禮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

8.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9.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㈡ㄅㄧˇ

1. 比較、較量。《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漢.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比擬、媲美。《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唐.李白〈于闐採花〉詩:「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

3. 依照、按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客。」唐.杜審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詩:「秩比司空位,官臨御史員。」

4. 《詩經》六義之一。即借彼說此之譬喻。〈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5. 比喻、譬喻。《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列傳.朱家》:「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諷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用手勢摹擬動作。如:「比手劃腳」。《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7. 排列、排比。《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周書.卷四二.列傳.蕭撝》:「劉璠學思通博,有著述之譽,雖傳疑傳信,頗有詳略,而屬辭比事,足為清典。」

8. 表示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分數等關係。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之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如:「比例」、「比重」。

9. 介詞,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10.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11. 事例、先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12. 比利時之簡稱。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㈢ㄆㄧˊ

「皋比」:虎皮。後用為教師之講席或武將之座席。《左傳.莊公十年》:「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晉.杜預.注:「皋比,虎皮。」唐.戴叔倫〈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三首〉之二:「猊坐翻蕭瑟,皋比喜接連。」明.劉基〈賣柑者言〉:「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注音: ㈠ㄅㄧˋ ㈡ㄅㄧˇ ㈢ㄆ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