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禮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ㄕˋ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18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ㄖㄣˊㄌㄟˋ˙ㄉㄜㄒㄧㄥˊㄨㄟˊㄍㄨㄟㄈㄢˋㄖㄨˊ:「ㄌㄧˇㄙㄨˊ」、「ㄌㄧˇㄐㄧㄝˊ」、「ㄌㄧˇㄈㄚˇ」、「ㄌㄧˇㄧˊ」。
  2. ㄅㄧㄠˇㄕˋㄗㄨㄣㄐㄧㄥˋ˙ㄉㄜㄊㄞˋㄉㄨˋㄏㄨㄛˋㄒㄧㄥˊㄨㄟˊㄖㄨˊ:「ㄌㄧˇㄇㄠˋ」、「ㄐㄧㄥˋㄌㄧˇ」、「ㄒㄧㄥˊㄌㄧˇ」、「ㄌㄧˇㄒㄧㄢˊㄒㄧㄚˋㄕˋ」。
  3. ㄧˊㄕˋㄖㄨˊ:「ㄉㄧㄢˇㄌㄧˇ」、「ㄙㄤㄌㄧˇ」、「ㄔㄥˊㄖㄣˊㄌㄧˇ」、「ㄔㄥˊㄋㄧㄢˊㄌㄧˇ」。
  4. ㄗㄥˋㄙㄨㄥˋㄖㄣˊㄐㄧㄚ˙ㄉㄜㄨˋㄆㄧㄣˇㄖㄨˊ:「ㄌㄧˇㄨˋ」、「ㄒㄧㄢˋㄌㄧˇ」、「ㄙㄨㄥˋㄌㄧˇ」、「ㄌㄧˇㄐㄧㄣ」、「ㄌㄧˇㄅㄧㄥˇ」。
  5. ㄗㄨㄣㄐㄧㄥˋㄏㄡˋㄉㄞˋㄖㄨˊ:「ㄌㄧˇㄩˋ」、「ㄌㄧˇㄆㄧㄥˋ」。
  6. ㄌㄧˇㄅㄞˋ:①ㄒㄧㄤˋㄕㄣˊㄒㄧㄥˊㄐㄧㄥˋㄅㄞˋㄌㄧˇ。②ㄐㄧㄉㄨㄊㄨˊㄩˊㄒㄧㄥㄑㄧˊㄖˋㄐㄧˊㄏㄨㄟˋㄐㄧㄥˋㄅㄞˋㄕㄤˋㄉㄧˋ˙ㄉㄜㄧˊㄕˋㄖㄨˊ:「ㄒㄧㄥㄑㄧˊㄖˋㄕˋㄐㄧㄉㄨㄊㄨˊㄗㄨㄛˋㄌㄧˇㄅㄞˋ˙ㄉㄜㄖˋ˙ㄗ。」③ㄧˊ˙ㄍㄜㄒㄧㄥㄑㄧˊㄨㄟˊㄧˋㄌㄧˇㄅㄞˋㄒㄧㄥㄑㄧˊㄖˋㄨㄟˊㄌㄧˇㄅㄞˋㄖˋㄖㄨˊ:「ㄒㄧㄚˋ˙ㄍㄜㄌㄧˇㄅㄞˋㄎㄞㄕˇㄑㄧˊㄓㄨㄥㄎ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禮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行為準則與規範。
    【例】禮俗、禮儀、禮節
  2. 儀式。
    【例】典禮、婚禮、成年禮
  3. 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
    【例】無禮、謙恭有禮
  4. 表示敬意的贈品。
    【例】送禮、禮輕情意重
  5. 尊敬、厚待。
    【例】禮賢下士
  6. 致祭。
    【例】禮佛、禮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2.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如:「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3.儀式。如:「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
4.表敬意的贈品。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5.儒家的經典。參見「三禮」條。
6.姓。如漢代有禮賢。
[動]
1.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
2.尊敬、厚待。如:「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禮」字在我國經書與子書中論及的甚多;由我國本有「禮義之邦」的稱號,「禮」代表高度文化。「禮」字的意義,追本溯源,最明確的解釋見於〔禮記‧樂記〕,文字是「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即是說,禮是確定不移的道理。這個說法,用〔禮記‧禮運〕的一段話可以看出其依據:「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曰養。其行之以貨利、辭讓、飲食、冠昏(同婚)、喪祭、射御、朝聘」。這段話表示「禮」是以天或道為本,見於自然現象,存在於幽明之中。在人這一方面,是諸般行事的規範。是由最高的抽象原則而來。
  在行事的規範方面,由於事在人為,所以必須由人的行為表現出發。在這方面的論述極為宏富。首先〔周易‧乾卦〕中有:「亨者嘉之會也。嘉會足以合禮。」前一句意為生物通盛而嘉美是「亨」(亨通),亨通到合美的地步是「合理」,若不合理則不能嘉美。而「理」也就是「禮」由此確定人如何在行為和行事上,能夠合理,使成為以「禮」為規範的表現。
  禮的表現,仍見於〔乾卦〕的是:「謙以制禮」。次為〔尚書‧仲虺之誥〕:「以禮制心。」詳細的論述,見於〔禮記‧曲禮〕先指出「禮」的功能是:「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者也。」後文中有:「禮不妄說(同悅)人,不辭費。」(即不取悅於人,不多說話。)「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即不越規,不欺凌人,不戲耍人。)「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由禮的功能,可知禮的必要,〔曲禮〕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因而「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荀子對禮做了更詳盡的闡釋,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視禮為法之基礎或法的根本,也是依法類推之律別的綱紀。禮的重要性,即在禮的必須,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認為如果順人性而行,必不免於爭亂貧敝。所以要以「禮」來適當地調整「欲」與「物」之比重,以維繫國家之安寧,且使人欲得到適當的滿足。
  荀子所說的「禮」的範圍很廣,大自治國之道,小至個人修持,並論及自然現象,分述如下:
  1.禮為治國安邦之道:「禮義者,治之始也。」「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上不隆禮則兵弱。」「國無禮則不正。」在荀子的思想中,禮與國家的治亂強弱,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肯定的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
  2.禮為立身處世之本:「禮者,所以正身也。」「故禮及身而行修。」禮不僅是正身之具,也是處世的規範。因此,人之衣食起居,應對進退,都得依禮而行:「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3.禮為自然之規律:「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荀子認為宇宙萬有之存在及變化,皆有一定之規律,可以與禮相參照。因為「禮」字本義是「理」,是條理,即是規準。
  總之,荀子把「禮」視為一切事理的最高準則,禮之所至,始有和諧圓滿,「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者,人道之極也。」「禮」在荀子學說中,就如同王冠中最閃耀的一顆寶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人與人之間規矩恭敬的節儀。
  2. [[名] ] 各種儀式。
  3. [[名] ] 餽贈他人以表示酬謝或敬意的東西及金錢。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