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論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論衡〕是王充所著。王充,字仲任,東漢會稽上虞人。光武帝建武三年生,和帝永元元年卒,約當西元一世紀之間。王氏祖先原是魏郡元城人,從軍有功;曾祖時因好勇鬥狠為鄉里所怒,又遇饑荒,舉家播遷。范曄〔後漢書‧王充傳〕說王充曾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但詳考王充著作的內容及思想特質,似乎並未受到漢代官學師法的影響。王充在〔論衡‧自紀〕中自述由鄉間私塾受讀小學、經書,自幼個性不好狎侮,與人寡合,矜莊寂寥,有巨人之志,進而研究諸子百家及文學之書,思想自成一格。又自述說因為出身於細族孤門,缺乏名儒碩學的提攜指導,除了兩度出任掾功曹的文書小吏外,幾乎是窮愁潦倒,困守鄉里,前後約有四十年。這種境遇使王充能閉門潛思,又謝絕慶弔,家居戶牖牆壁,各置刀筆,發憤述作,因而醞釀出帶有濃厚悲觀色彩的命運理論。
  王充一生的作品共計五種,以〔論衡〕八十五篇為代表作;僅闕〔招致〕一篇,其餘皆留傳後世。另外四種作品為〔備乏禁酒〕、〔譏俗節義〕十二篇、〔政務書〕、〔養性書〕十六篇,都已亡佚。
  〔論衡〕的寫作時間,王充在〔講瑞〕篇自述說:「為此論草於永平初……至元和、章和之際。」亦即肇始於東漢明帝永平初年,王充約三十歲左右,到章帝章和年間,王充已六十二歲,用了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才定稿。
  〔論衡〕的寫作宗旨,據〔對作〕篇自述說:「論衡之造也,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故論衡者,所以詮輕重之言,定真偽之平,非苟調文飾辭,為奇偉之觀也。其本皆起於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這是從消極方面說,揭發失實的記載,使得是非分明,返歸純樸的風格。但〔對作〕又說:「故夫賢人之在世也,進則盡忠宣化,以明朝廷;退則稱論貶說,以覺失俗。」這是積極方面的宗旨,在於宣揚漢代德威治化,以抗衡古代聖朝聖世的威德。故王充在〔須頌〕篇說:「國德溢熾,莫有宣褒,使聖國大漢,有庸庸之名,咎在俗儒不實論也。」王充認為當代的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厚古薄今並不是正當的態度,於是王充提出「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平說」的壯語,自信〔論衡〕能為漢朝公平地論定是非曲直,猶如漢朝以〔春秋〕制定了治國大法。
  〔論衡〕的寫作風格,據〔自紀〕篇載有五項特色:其一是形露易觀:〔自紀〕篇說:「論衡者,論之平也,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重視文章的實用性,為了使立論持平,能以理性態度定出是非,因此務使思想見識明白地傳達,使人易懂。其二是違詭於俗:立論著重在明辨是非然否,去偽存真,不投合世俗所喜好。其三是不能純美:文章係用以明志,藉以譴告世俗的虛妄,故著重內容的真善,而不偏重形式的華美。其四是不類前人:文章為辨照然否,須說出自己獨特的觀點,若只是摹擬前人,會抹殺自己的見解。其五是論衡文重:篇數眾多,辯解繁重,議論詳贍,才能切合指實定宜的實際需要。
  〔論衡〕的寫作宗旨,可以王充自述「疾虛妄」一語涵蓋;全書所表現的治學態度是特立獨行、自信而絕不依傍的精神和勇氣。思考方式新穎周密,善用矛盾律及歸納法、演繹法。在實際的思想成就上,總結了漢代的自然科學,而痛疾虛妄的過程中也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全書的理論有被有立,如對漢儒今文經學的天人感應說及讖緯之學予以攻擊,同時建立了天道自然論的自然觀。又對民間的鬼神迷信及卜筮、厚葬等歪風予以駁斥,同時也形成了氣論思想體系。更論證了周不如漢,駁斥世俗貴古賤今的偏見,提倡進化,建立了歷史發展觀。另外,全書具有系統的知識思想,認為感覺經驗是認識的泉源,認識要經過事實的驗證。王充的思想不僅富有創意,也下開魏晉思想的先河,超脫已有思想的窠臼,而且表現了科學進取的精神。
  在教育理論方面,王充主張人性三品之說,以為中人之性有善有惡,但都可經由引導勸勉,化惡於善,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效性。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求學的循序上進,承認人才高低層次之別,以疑問及求學並重,兼顧專一與博通,在疾虛妄、求實誠的原則下,透過效驗以獲得真知,即是注重實證。在學習目標上,要求明白是非,熟習仁義,保持人的尊貴及志在聖賢。這些觀點,都與現代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論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