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永康學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永康學派是南宋講求實學的一派;專言事功,前無所承,崛起於孝宗年間(1162~1189)。因其代表人物陳亮的祖籍在浙江永康,所以稱為永康學派;又因學者稱亮為龍川先生,故又稱龍川學派。成員有陳亮的弟子喻民獻、喻偘、喻南強、吳深、林慥、陳頤、郎景明、方坦、陳檜等。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宇同甫,號龍川,生於高宗紹興十三年,卒於光宗紹熙五年。因重視功利,排斥性命之學,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相對立,故與葉適所代表的永嘉學派,時人並稱為事功派。陳亮鑑於南宋的殘破,不甘心作一道學家,決定走上讀史、明經、經世的救國道路,所著〔英豪錄〕、〔三國紀年〕、〔史傳序〕等書多為讀史心得,反映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在〔經書發題〕中就用功利實學的思想改造儒學、排斥道學。二十六歲應試未取,連上〔中興五疏〕,提出反對和議、爭取中興的建議,未受理睬。九年後,又連續三次上疏,批判主和派的錯誤,提出改革措施,觸犯部分官僚的利益,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前後兩次逮捕入獄。就在淳熙十一年(1184),他第一次出獄後,朱熹作書指責他「平時處於法度之外,不聞儒生禮法之論」,並勸告陳亮「絀去義利雙行、王霸並用之說」,以醇儒之道自律,免於人道之禍。陳亮開始作書答辯,兩人書信往來三年之久,展開歷史上著名的「王霸義利」之爭,震驚當時學術界,也因此確立了永康學派的歷史地位。
  陳亮的學術思想,堅持道在事中的世界觀,認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反對朱熹「宇宙之間,一理而已」的命題,把道還原為依存事物,而並非作用於事物的客觀規律。也反對陸九淵將「萬物皆備於我」解釋為「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而說「一人之身,百工之所為具」,經由百工提供物質財富,才能維持個人的生命。其次,陳亮主張「實事實功」的認識論,須先窮究天地造化之物,考察古今沿革之變,才能從中發現歷史發展規律,藉以具體把握朝代興衰的原因;不贊成朱熹強調先驗之理的推演,以理為本的路物致知說。陳亮又認為治史的目的是「期于開物成稱,酌古理今」,為了現實才須研究、認識歷史。為學目的是「學為成人」,而非作一醇儒。
  陳亮的政治思想,堅持王霸並用,因為王道即師道,乃是運用道德教化進行統治;霸道即君道,乃是運用政治法律制度進行統治。前者是以仁義孝悌教化天下,後者是以禮樂刑政匡正天下,二者應該交修並用,當然霸道仍是本源於王道,重視霸道作為一治理國家的手段。這是針對朱熹等道學家贊美三代,貶抑漢、唐的謬論而發。其次,陳亮主張限制君權,皇帝應將一切政事付之公議,並給予中央及各部以較大的權力,使得財自阜、兵自強、利自興、守自固,才能國富兵強。復次,在選拔、使用人才的觀點上,要對各方面德才兼備的人才破格任用,大膽提拔,且知人善任,用而勿疑,久任而不拔,因此對教育、用人選舉制度須進行改革。
  陳亮主張的教育內容超出儒學的範圍,他說:「亮口誦墨翟之言,身從楊朱之道,外有子貢之形,內居原憲之實。」認為即使異端獨到之見,亦具有啟發心智的作用。其次,教育還須結合南宋社會的現實問題,諸如兵法、山川形勢、水利、度量權衡、官民商農以及選舉利弊等事功知識。其三,國君應給教育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而且學校要成為討論學術、參議時政的場所。其四,主張實用、實學的學風,在教育目標上,人必須有益於社會,而社會也必須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條件,因人具有多樣性,同時有物質及道德的需求,人的聰明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識別及證實,故必須注重人才的事功表現。
  總之,事功派想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教育各方面的改革,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因此在教育目標上希望培養道德與事功能力兼備的領導人才,在教育內容上則對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特別重視。在理學空疏之際,可謂空谷足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永康學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