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韻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yù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氣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yùn |
解釋:
1.文章、書畫的風格、韻味。《南齊書.卷五二.文學傳.史臣曰》:「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毫,遊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 2.人的神采氣度。唐.孟郊〈壽安西渡奉別鄭相公〉詩之二:「顧慚耕稼士,朴略氣韻調。」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氣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氣韻」指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型態。氣韻的概念在繪畫領域中有其發展過程,例如氣韻是創作主體的天賦和氣質,出自畫家的心態、性靈,宋代郭若虛即明確提出「氣韻生知」。明末董其昌修正則認為氣韻有天生和後學兩種途徑,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藉讀書來培養畫家的雅正之氣,來內化於氣韻的本體結構。簡言之,氣韻在六朝時用於人物畫品評,唐代時指客觀山水的精神表現,宋代時指畫家的性靈、人品,明清時指畫家的個性;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審美客體性逐漸轉向審美主體性的軌跡明顯可見。 氣韻的概念孕育、滋生於漢代,氣、韻二字分開來談,漢代哲學肯定元氣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也是萬物的始基和生命的本源。至曹丕〔典論‧論文〕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文中已將氣看成是文學家的氣質和個性內化於作品中,所形成的藝術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劉勰、鍾嶸繼承發展這一理論,把養氣同感興、神思相聯繫,重視對藝術構思的作用,而氣也是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來源。其次,韻字最早出現於漢代,與音樂韻律的藝術活動相關,至魏晉時期又用於人物品藻,如孫綽〔潁州府君碑〕說:「矯矯秀姿,卓卓英韻。」此外,也有將氣和韻通貫一體來品評人物的審美對象,如庾亮〔翟徵君贊〕說:「稟逸韻於天陶,含沖氣於特秀。」 中國古典美學的氣韻範疇,當成熟於南北朝時期,梁慧皎〔高僧傳〕稱譽支遁等高僧「並氣韻高舉」,藉氣韻指人物的風神韻度,即生命活動中所呈現出的韻律美。蕭子顯〔南齊書〕說:「文章……蘊思含毫,遊心內運,放言滿紙,氣韻天成。」已將氣韻指融鑄在藝術表現事物生命力的律動中。至於齊謝赫〔古畫品錄〕則將「氣韻生動」作為繪畫六法中的第一條,意指人物畫創作中最美妙者,應使人物內在生命和精神的「氣」,藉筆墨線條有韻律變化的「韻」,生動地表現在畫面上,讓畫面的空間表現出生命的時間屬性。這樣,美學的對象就不是孤立表現,而是與生生不息的天地自然之道有機地聯繫起來,讓整個畫面表現宇宙生命美學追求。 在六朝以後,氣韻的有無,成為衡量藝術作品是否成功的準繩。其一,在詩歌方面如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說:「讀古人詩,須觀其氣韻。」其二,文章方面如宋陳善〔捫虱新話〕說:「文章以氣韻為主,氣韻不足,雖有辭藻,要非佳作也。」其三,繪畫領域如蘇軾〔題顏魯公書畫贊〕說:「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成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而氣韻良是。」 謝赫所提出氣韻生動的命題,深刻地反映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色。雖然他只就人物畫而言,卻影響了後代美學家對氣韻概念作更深入而廣闊的探討,也常藉以指藝術作品創作過程的某個環節。其一,氣韻可指繪畫創作中審美客觀的生機活力,如清唐岱〔繪事發微〕說:「畫山水貴於氣韻,氣韻者非雲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凡物無氣不生,山氣礎石內發出,以晴明時望山,其蒼茫潤澤之氣騰騰欲動,故畫山水以氣韻為先也。」其二,氣韻可指繪畫創作中審美主體的人品學養、氣質精神,如清蔣驥〔讀書見聞〕說:「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此關係人之學問人品。人品高,學問深,下筆自然有書卷氣,有書卷氣即有氣韻。」其三,氣韻指畫家手中有韻律變化的筆墨線條,如明唐志契〔繪事微言〕說:「蓋氣者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而又有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韻。」總上可知,氣韻範疇的主旨在於追求畫面藝術形象的元氣淋漓、生機盎然,而這也正是中國古典繪畫美學的本質所在。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