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土崩瓦解 - 教育百科
ˇ
ˇ
ˇ
  • 漢語拼音 tǔ bēng wǎ jiě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ǔ bēng wǎ jiě
解釋:
  1. 比喻澈底失敗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例】這支滿壘全壘打,打得對方的士氣土崩瓦解,潰不成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土崩瓦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ǔ bēng wǎ jiě
解釋:
土房崩塌、磚瓦破碎。語出《鬼谷子.抵巇》:「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同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三國演義》第二二回:「若回旆反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也作「瓦解土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土崩瓦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土石崩塌、磚瓦破碎。比喻人民的反抗,及政權內部的爭鬥。語本《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後亦用「土崩瓦解」來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
△「分崩離析」
典故說明:
「土崩」是指土石崩落,則土石之上的東西,必然隨之消解傾覆。「瓦解」則是指磚瓦破碎。磚瓦破碎可以再行修復,較之於土崩,相對損害程度較輕。在漢代,徐樂為勸諫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所以曾上書談到當時的國家情況,分別用了「土崩」與「瓦解」這兩個語詞,加以說明二者的不同,藉此勸導武帝施政愛民。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的社會實況是這樣的︰西漢自漢初的文景之治,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國力充沛。漢武帝雄才大略,即位後一改漢初無為而治的政策,進行了許多重要的改革,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貨幣,建立年號,繼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並取消和親、主動出擊匈奴,使得漢朝聲威大振。但長期對外用兵,讓原本豐裕的國力消耗殆盡。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武帝又開納捐之例,定鹽鐵酒國營專賣,設均輸平準法,但諸多措施,仍無法挽救日漸頹敗的國勢。而以錢買爵,造成貪污風氣;重用酷吏,律令嚴苛,更使臣民刑獄甚濫,生活痛苦。徐樂亟思挽救國勢,便上書向武帝陳述治國之道,他特別強調地舉史事說明:「國家最大的憂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所謂的土崩,就是人民因為不堪暴政之苦,終於群起反抗。所謂的瓦解,就是政權內部的互相鬥爭。土崩將讓舊有的政權遭到推翻,建立新的政權;而瓦解只是造成人事的改變而已。」徐樂希望能惕勵武帝不可一味地窮兵黷武,更應該體諒人民的疾苦,使得人民能夠真正安居樂業,這樣一來,自然能夠威震天下,平服四夷。到了班固寫〈秦紀論〉時,「土崩」與「瓦解」已經合用,作為一句成語來使用。後來「土崩瓦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此語另見用於《鬼谷子.抵巇》,以《鬼谷子》時代較多疑慮,故仍以《史記》為源。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土石崩塌、磚瓦破碎的情景。&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
使用類別
用在「屋舍崩塌」的表述上。&用在「潰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1. 可怕的土石流讓許多屋舍土崩瓦解。
  2. 看到地震後災區土崩瓦解的鏡頭,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3. 民心士氣凝聚不易,但要它土崩瓦解可快得很。
  4. 許多的舊制度在一連串的改革後,正處於土崩瓦解中。
  5. 這個計畫得由大家群策群力完成,任何人離開,都將使計畫土崩瓦解。
  6. 經理要是一直如此剛愎自用,最後一定眾叛親離,公司也就土崩瓦解了。
  7. 有人在股市不斷散播謠言,好不容易重建的投資人信心,又再次土崩瓦解了。
辨識:
近義成語
支離破碎、分崩離析、四分五裂
形音辨誤


「土崩瓦解」及「分崩離析」都是用來形容組織團體的破裂。

「土崩瓦解」側重於組織團體結構的垮臺、崩解 ;「分崩離析」側重於組織團體內部的離散、分裂。

土崩瓦解 分崩離析 辨似例句
這個流氓幫派的成員陸續被警方逮捕後,終將會走上∼的命運。
老人一死,子孫就陷入財產爭奪戰,原來辛苦建立的事業王國頓時∼。
典源:
《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各一事。徐樂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1)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脩,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2)、楚(3)、齊(4)、趙(5)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解〕 (1) 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吳:國名。周代太王長子泰伯受封於吳地,在今江蘇省吳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3)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齊:國名。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5) 趙:國名。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為秦國所滅。
書證:
01.《鬼谷子.抵巇》:「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
02.《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漢.班固〈秦紀論〉:「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責以一日之孤,誤哉!」
03.《東觀漢記.卷一○.竇融列傳》:「率厲五郡精兵,羌胡畢集,兵不血刃,而虜土崩瓦解。」
04.《宋書.卷六九.范曄列傳》:「吾雖幽逼日苦,命在漏刻,義慨之士,時有音信。每知天文人事,及外間物情,土崩瓦解,必在朝夕。」
05.《宋史.卷二八八.孫沔列傳》:「若恬然不顧,遂以為安,臣恐土崩瓦解,不可復救。」
06.明.張鳳翼《灌園記》第六齣:「土崩瓦解須臾事,四下軍聲起,孤城累卵危。」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土崩瓦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似詞 分崩離析 相反詞 固若金湯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