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善 - 教育百科
鄒 | |
善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鄒善字某,號穎泉,明江西安福人;為鄒東廓(守益)之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進士,由比部郎藩臬使歷官至太常寺卿。 穎泉論學謂:「學莫要於識仁,仁,人心也,吾人天相與之初,純是一團天理,後來種種嗜慾,種種思慮,雜而壞之。須是默坐澄心,久久體認,方能自見頭面。子曰:『默而識之。』識是識何物,謂之默,則不靠聞見,不倚知識,不藉講論,不涉想像,方是孔門宗旨,方能不厭不倦。是故必識此體,而後操存涵養,始有著落。」又說:「學莫切於敦行,仁豈是一個虛理;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而非仁也。知事外無仁,仁體時時流貫,則日用之間,大而人倫,不敢以不察,小而庶物,不敢以不明。人何嘗一息離卻倫物,則安可一息離卻體仁之功。一息離,便非仁,便不可以語人矣。顏子視聽言動,一毫不難以非禮,正是時時敦行,時時善事吾心。」又指出:「格致之功,乃曾子發明一貫之傳。天下萬事萬物,莫不原於吾之一心,此處停妥,不致參差,即是大公之體。以此隨事應之,無所增損起滅,即是順應之流行矣。動容貌,出辭氣,正顏色,莫非以此貫之。」穎泉有三子,長德涵,次德溥,幼德泳。 長子德涵字汝海,號聚所,隆慶五年(1571)進士。從祀議起,上疏極言文成應祀;授刑部主事,時張居正當國,方嚴學禁,聚所求友愈急,御史傅慎所(應順)、劉畏所(臺)先後試居正,二人皆聚所同邑人,遂疑聚所與二人為一黨,外調為河南僉事;御史承居正意,疏論其失,罷官歸鄉;未幾卒,享年五十六歲。 聚所受學於耿天臺(定向),鄉舉後卒業太學,問學於耿楚倥(定理),楚倥不答,聚所憤然曰:「吾獨不能自參而向人求乎!」反閉一室,攻苦至忘寢食,形軀減削,出室與楊道南、焦弱侯(焦竑)討論,久之,豁然洞徹。聚所之學,雖本家學,其學以悟為入門。棃洲於〔明儒學案〕卷十六〔江右王門學案〕載有〔聚所先生語錄〕。 次子德溥字汝光,號四山;萬曆十一年(1583)舉進士,官至太子洗馬。所解〔春秋〕,為學者所宗;並著有〔易會〕,於易道多所發明。四山論學,嘗曰:「今世覓解脫者,宗自然。語及問學,輒曰:此為法縛耳,顧不識人世種種規矩範圍,有欲離之而不能安者,此從何來?愚以為離卻戒慎恐懼而言性者,非率性之旨也。今世慕歸根者守空寂;語及倫物,輒曰:此為義襲耳,顧不識吾人能視能聽、能歡能戚者,又是何物?愚以為離卻喜怒哀樂而言性者,非率性之旨也。今世取自成者務獨學;語及經世,輒曰:此逐情緣也,顧不識吾人覩一民之傷,一物之毀,惻然必有動乎中,此又孰使之者?愚以為離卻天地萬物而言性者,非率性之旨也。」 幼子德泳,號瀘水。萬曆十四年(1586)進士,授行人,轉任雲南道御史;萬曆二十年正月,禮科都給事中李獻可疏請皇長子預教,帝怒,革獻可為民,四山救獻可,亦遭革職,後累疏薦,四山不願再出仕。 瀘水繼承家學,以致良知為宗,而於格物則別有深悟。黃棃洲在〔明儒學案〕中指出:「論者謂淮南(王艮)之格物,出陽明之上,以先生(瀘水)之言較之,則淮南未為定論也。」 瀘水嘗謂:「今世學者,登壇坫但日默識,曰信,曰聞,曰參,以為不了義諦。夫參之為言,從二氏(釋、道)而後有,不必言也。顧為識、為信、為聞,就而質之,究竟不過參之之義。吾以為總於人情世變,毫無著落。此等論且放下。須近裡著已求之中庸,以未發之中言性,而必冠以喜怒哀樂。孟子言性善,而必發於惻隱羞惡四端,則知曰性曰情,雖各立名而無分段。故知莫見莫顯,亦無非不覩不聞。而慎獨之功,即從戒懼抽出言之。蓋未有獨處致慎,而不為戒慎恐懼者。此聖學所以為實也。陽明洞見此旨,特提致知,而又恐人以意識為知,又點出一良字。蓋以性為統理,而知則其靈明發端處。從良賢覓知,則知不離根,從致完良,則功不後時。此正慎獨關鍵。吾人當依此用功,喜怒哀樂,歸於中節,而不任己;惻隱四端,一任初心,而不轉念,則一鍼一血,入聖更復何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鄒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