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許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許謙(1270~1337)字益之,宋金華人,學者稱白雲先生。弱冠值宋亡,家破,力學不已;僑寓借書,分四部而讀之。年逾三十,開門授徒,聞金仁山(履祥)講道蘭江,乃往就為弟子。仁山謂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加,而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 ,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邪!」許謙聞之惕然。仁山因揭為學之要曰:「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又曰:「聖人之道,中而已矣。」由是致其辨於分之殊,而要其歸於理之一,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居數年,得其所傳之奧,油然融會。嘗自謂:「吾無以過人者,唯為學之功,無間斷耳。」中外列薦,皆不應;屏跡東陽,入華山中,學者負笈重趼而至,著錄者前後千餘人。其高弟,〔宋元學案〕有傳者有:范祖幹、劉名叔、李國鳳、葉儀、敬儼、唐懷德、揭僕斯、朱公遷(並見〔雙峰學案〕)、歐陽玄、方用、蘇友龍、胡翰、朱震亨、王餘慶、呂溥、呂洙、呂權、呂機、李唐、衛富益、朱同善、劉涓、李裕、李序、蔣元、樓巨卿、趙子漸、張匡敬、馬道貫、江起、王麟、合剌不花、何宗誠、何宗映、何宗瑞、方麟、李亦等人。門下得人之盛,一時無出其右。侍御史趙宏偉自金陵寓書,願率子弟以事;先生為之強出,踰年即歸。
  許謙教人以五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術、變化氣質為立身之要,以分辨義利為處事之制;攝其粗疏,人於微密,隨其材分,咸有所得,以身任道者垂四十年。雖立身草萊,而心存當世;晚年尤以涵養本原為上,講學之餘,齋居凝然。一日,暝坐堂上,門人徑入,若闃其無人乎先生之側,拱立久之,先生顧而徐言曰:「爾在斯邪。」其習於靜定如此。順帝至元三年十月病革,正衣冠而坐,坐呼子元受遺戒,元復請所未盡,先生曰:「吾平日訓爾多矣,復何言。」門人朱震亨進曰:「先生視稍偏矣。」先生更肅容而逝,享年六十八歲;至正七年(1347),諡曰文懿。
  許謙論著,於四書則有〔讀四書叢說〕四卷,嘗曰:「學以聖人為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人之事;聖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顧其詞約義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於〔書〕傳與蔡氏時有不合,每誦仁山之言曰:「自我言之則為忠臣,自他人言之則為讒賊,要歸於是而已。」於〔詩〕則正其音釋,考其名物度數,以補先儒之所未備,仍存其逸義,旁採遠引,而以己意終之。於〔春秋〕三傳有〔溫故管窺〕一書;於史則有〔治忽幾微〕一書,仿史家年經國緯之法,起大皞氏,迄宋元祐元年(1086)秋九月尚書左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歲,原其興亡,著其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復興,誠理亂之幾,故附於續經,而書孔子卒之義,以致其意。嘗句讀九經、〔儀禮〕、三傳,而以大綱要旨,錯簡衍文,悉別鉛黃朱墨,意有所明,則表見之。其後吳師道,得呂東萊點校〔儀禮〕以相參校,所不同者十三條而已;其與先儒意見脗合如此。另有〔讀書叢說〕六卷、詩集傳有〔名物鈔〕八卷、〔白雲集〕四卷,均收錄於四庫書目。
  許謙長子許元,字存仁,學於仁山金氏,得朱子之傳;明祖初起,幸金華,訪求其後,乃驛赴金陵,拜京學教授,仍命入傅皇太子及諸王。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九月,始置國子學,命為博士,奉命進講經史;冬十月,擢為祭酒,設立教國子條例數十事,皆且施行。次子許亨,字存禮,學有淵源,而工於文辭,曾任北平教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許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