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呂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呂柟,號涇野,字仲木,學者稱他為涇野先生。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舉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劉瑾以與涇野同鄉,特致賀忱,涇野卻之,劉瑾記恨在心;又因西夏事,涇野上疏請帝入宮親政事,潛消禍本,劉瑾惡其直言,欲殺之,引疾去。瑾敗,起復原官,上疏勸學,危言以動之。乾清宮災變,應詔直諫六事:一、逐日臨朝,二、還處宮寢,三、躬親大祀,四、日朝兩宮,五、遣去義子、番僧、邊軍,六、撤回鎮守中官。皆武宗之荒政,他人所不敢言者,武宗不聽,以父病乞歸。
  世宗即位,都御史盛應期、御史朱節、熊相、曹珪,累疏薦,乃起復原官;上疏勸帝勤學,以為新政之助,略謂:「克己慎獨,上對天心,親賢遠讒,下通民志,庶太平之業可致。」大禮議興,與張、桂忤,以十三事自陳,中以大禮未定,諂言日進,引為己罪,帝怒,下詔獄,降解州判官;然涇野不以遷客自解,攝行州事、恤煢獨、減丁役、勸農桑、興水利、築隄護鹽池,行〔呂氏鄉約〕及〔文公家禮〕,求子夏後,建司馬溫公祠,興利除害若嗜欲。四方學者日至,御史為闢解梁書院以居之。在解三年,御史盧煥等累薦,陞任南京宗人府經歷官,又陞南京考功郎中、尚寶司卿、南京太僕寺少卿,吳、楚、閩、越士,從者百餘人;選為國子監祭酒,晉南京禮部右侍郎,署吏部事。
  帝將躬祀顯陵,累疏勸止,不報。曾奉先殿災,遂乞致仕歸。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月朔卒,享年六十四歲,賜諡文簡。涇野棄世,高陵人為罷市者三日,解梁及四方學者聞之,皆設位持心喪,訃聞上,帝輟朝一日,賜祭葬涇野。
  涇野師事薛思菴(敬之),接河東薛瑄之傳,所至講學;未第時,即與崔仲鳧講學寶邛寺;正德未家居,築東郭別墅,以會四方學者;別墅不能容,又築東林書屋。鎮守廖奄張甚,其使者過高陵,必誡之曰:「呂公在,汝不得作過也。」在解州建解梁書院,選民間俊秀歌詩習禮。九載南都,與湛甘泉(若水)、鄒東廓(守益)共主講席,東南學者,盡出其門。嘗道經上黨,隱士仇欄遮道問學。有梓人張提聞涇野講學,後自悟其非,曾妄取人物,追還主者。朝鮮國聞涇野名,奏請其文,為式國中。
  涇野之學,以窮埋實踐為主;以格物為窮理,及先知而後行,皆是儒生所習聞,而涇野所謂窮理,不是泛常不切於身,只在語默作止處驗之。所謂知者,即從聞見之知,以通德性之知,但事事不放過耳。大概工夫,下手明白,無從躲閃也。涇野論良知,認為:「聖人教人,每因人變化,未嘗規規於一方也。今不論其資稟造詣,刻數字以必人從,不亦偏乎;夫因人變化者,言從入之工夫也。良知是言本體,本體無人不同,豈得而變化耶,非惟不知陽明,並不知聖人矣。」
  劉宗周曰:「愚按關學世所淵源,皆以躬行禮教為本,而涇野先生實集其大成。觀其出處言動,無一不規於道。……當時陽明先生講良知之學,本以重躬行,而學者誤之,反遺行而言知,得先生尚行之旨以救之,可謂一髮千鈞。時先生講席,幾與陽明氏中分其盛。一時篤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門。」
  〔明史〕載:「涇野安貧樂道,仕三十餘年,家無長物,終身未嘗有惰容。時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篤守程、朱不變者,唯涇野與羅欽順云。」
  涇野著作有〔四書因問〕、〔易說〕、〔翼書說要〕、〔詩說序〕〔春秋說志〕、〔禮問內外篇〕、〔史約〕、〔小學釋〕、〔寒暑經圖解〕、〔史館獻納〕、〔宋四子抄釋〕、〔南省奏稿〕、〔涇野詩文集〕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呂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