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應麟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áng yìng lín |
解釋:
人名。(西元1223~1296)字伯厚,宋末慶元人。官至禮部尚書,學問賅博,著有《深寧集》、《困學紀聞》、《小學紺珠》、《玉海》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王應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原籍開封府祥符縣,其曾祖任北宋武經大夫,保信軍承宣使。金兵入侵,隨宋室南渡,孝宗乾道年間,始定居於慶元府之鄞縣(今浙江鄞縣)。 應麟與弟應鳳同日生,九歲即通六經,十六歲時從鄉先生吳參倚受學,後又從王埜(子文)受學;王埜之父王介,則是呂祖謙的學生,後來王埜又從學於朱熹再傳弟子真德秀(西山)門下。應麟之父王撝,是樓昉(迂齋)的學生,而樓昉則又是呂祖謙的學生;據全祖望同谷書院記載,應麟也做過樓昉的學生。應麟為官期間,又與兼通朱、呂、陸之學的湯東澗交往,二人朝夕講道,對關、洛、濂、閩、江西之異同,永嘉制度,蔡氏圖書經緯,西蜀史學,通貫精微;因此全祖望在〔宋元學案.深寧學案〕中指出:「四明之學多陸氏,深寧之父亦師史獨善,以接陸學;而深寧紹其家訓,又從王子文(埜)以接朱氏,從樓迂齋以接呂氏,又嘗與湯東澗遊,東澗亦兼治朱、呂、陸之學者也。和齊斟酌,不名一師。」全氏在〔宋王尚書畫像記〕中又說:「先生(指應麟)之學,私淑東萊,而兼綜建安、江右、永嘉之傳。」可見其博洽多聞,對諸家學說均能採兼容並蓄的治學態度。 應麟十八歲,試國子監中選;翌年,即淳祐元年(1241)又中進士;然不以此自滿,言曰:「今之事舉子業者,沽名釣譽,得則一切委棄,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國家所望於通儒。」於是發憤讀書,誓以博學宏辭科自見,假館閣書讀之;同年七月,侍其父赴婺川任所,從王埜習宏辭科;三年,應麟調任衢州西安主簿;九年升任從事郎。寶祐三年(1255)調任揚州洲學教授;四年,中博學宏辭科;同年五月,集英殿策士,應麟受命擔任覆考試卷官,文天祥為他選中,名列第一。開慶元年(1259)升任太常寺主簿,因與丞相丁大全不合,遭罷黜;翌年九月,復起用,轉任奉儀郎添差通判台州;歷任著作佐郎、守軍器少監、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又因丞相賈似道不合,調任祕閤修撰奉祠;復起知徽州。度宗咸淳七年(1271),召為祕書監,兼史職、兼侍講,升為起居郎,兼權吏部侍郎,因疏陳邊事,帝不悅,賈似道復謀斥逐之,適應麟因母喪告歸。恭帝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潰敗,應麟再起用為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即疏陳十掌,朝廷皆不用,致報國無門;後轉任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時丞相留夢炎又進用私人,應麟一再疏陳指斥夢炎之非,皆不報,遂東歸;同年十二月,朝廷遣中使以翰林學士宣召,力辭不就;翌年宋亡,乃杜門不仕,在家讀書著述,學者稱為厚齋先生。元成宗元貞二年病逝,享年七十四歲。 應麟著述凡三十餘種,六百餘卷,涉及範圍極廣,故後人稱其「博學多聞,在宋代罕其倫比」。〔宋史〕本傳載其著作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稿〕二十三卷、〔掖垣類稿〕二十二卷、〔詩考〕五卷、〔詩地理考〕五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鑑地理考〕一百卷、〔通鑑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鑑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蒙訓〕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就篇〕六卷、〔補註王會篇小學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學題苑〕四十卷、〔筆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漢制考〕四卷、〔六經天文編〕六卷、〔小學諷詠〕四卷。 應麟之父王撫,文章氣節推重一時,應麟從小接受儒家嚴格教育,其父親自督教,每授題,設巍座,命坐堂下,刻燭以俟,少緩則詞譴之,由是應麟才思敏捷。故應麟淵源家學,蔚為大儒,可謂其來有自。 應麟一生為官清廉,能體恤民間疾苦,其所以多次被貶,皆由於他力求改革弊政,並力主積極抗元,惜當時統治階層只圖苟安享樂,毫無勵精圖治之意,反遭權臣忌恨,亟謀去之而後快,因此迫得他只能隱居故鄉,讀書著述。 應麟之弟王應鳳,字仲儀,與應麟相與講學矻矻,忘寢食,學問淵博,其根柢在左氏班馬。寶祐間,登文文山(文天祥)榜進士,廷對時披腹盡言,中甲科第九;開慶元年(1259),亦中博學宏辭科。歷任淮西制置司參議宜。未幾,文文山薦其學宜在翰墨之選,除太常博士以終,學者稱應鳳為默齋先生。所著有〔默齋集〕及訂正〔三輔黃圖〕諸書。 應麟門人較著者有胡三省(字身之,號梅礀)、戴表之(字帥初,號剡源)、黃叔雅(黃東發次子)、鄭芳叔(德仲)、王惟賢(字思齊)諸人;再傳袁桷(文清)則為剡源之門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王應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