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欽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江西泰和人。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鄉試第一;六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藏書極豐,欽順獲得廣泛閱讀的機會。弘治十五年擢為南京國子監司業;時章楓山為祭酒,皆正己率物,太學一時稱盛。
  武宗正德三年(1508),由於宦官劉瑾的排斥打擊,遭到了削職為民的命運;正德五年劉瑾被誅,復職,後並升為南京太常少卿,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嘉靖元年(1522),拜南京吏部尚書,後改禮部尚書,因丁父憂,服闋,起原官,未就任,又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具疏固辭不就,返回故里;家居二十餘年,足不入城市。嘉靖二十六年卒,享年八十三;詔贈太子太保,諡文正。
  [明儒學案]載其「家居時,每平旦正衣冠,升學古樓,群從入,敘揖畢,危坐觀書,雖獨處無惰容。食恆二簋,居無臺榭,燕集無聲樂。」欽順自敘為學經過,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致力於禪學的研究。第二階段仔細研讀了儒家的典籍,和濂、洛、關、閩諸家的著述,才悟到「前所見者,乃此心虛靈之妙,而非性之理也」,自此研磨體認,積數十年,用心甚苦,年垂六十,始了然有見乎心性之真,而確乎有以自信。等到他有了自信,也就表示他的思想已進入了第三階段;這時,他不但不信禪學,同時也並不完全依傍程、朱理學,而有他自己建立的思想體系。
  欽順的代表作是[困知記],此書歷時二十餘年始成;文章體裁採隨記形式,不拘一格,極為活潑。此書共分上下二卷,嘉靖七年(1528)編成;另續卷上下篇,嘉靖十年及十二年編成;三續和四續則於嘉靖二十五年編成。此外,尚有[整庵存稿]二十卷,[整庵續稿]十三卷,由其書信、詩、文匯集而成。萬曆七年(1579)重刻[困知記],除上述六卷外,又將其書信文章中選出與其學術思想相關者若干篇,輯成[困知記附錄];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困知記]又加重刊。
  黃棃洲在[明儒學案]中指出「欽順之論理氣,最為精確」;又謂「其言理氣,不同于朱子,而言心性,則與朱子同,故不能自一其說」。其實在心性問題上,欽順與朱熹,並不完全相同。
  在理氣的關係方面,欽順認為理只是氣之理,非氣外別有一理,在氣的運動過程中,便顯示出理來。他又說:「理須從氣上認取,然認氣為理便不是。」以及「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一動一靜,一往一來,一闔一闢,一升一降,循環不已。積微而著,由著復微,為四時之溫涼寒暑,為萬物之生長收藏,為斯民之日用彝倫,為人事之成敗得失,千條萬緒,紛紜膠轕,而卒不可亂。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謂理也。初非別有一物,依於氣而立,附以氣而行也。或者因[易]有太極一言,乃疑陰陽之變易,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者。是不然;夫[易]乃兩儀、四象、八卦之總名,太極則眾理之總名也。」因此他認為我們不能把理看成是主宰氣的理,同樣,太極也不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主宰。他又認為沒有獨立于氣的理,氣散是理的一種表現形態,並不意味著理本身有所謂聚與散。他認為只就氣上認取理,不能認氣為理。其觀點與朱子不同。
  在人性論方面,欽順雖然也用了洛學「理一分殊」一詞,但他是從自然規律方面來解釋理一分殊的涵義。他認為人與物都來源於陰陽二氣,此謂之「理一」;世界上人和物各各不同,此謂之「分殊」,既然人與物都來自二氣,所以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但因為人人各不相同,所以上智與下愚,仍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此外,欽順認為[樂記]和[中庸]中,都承認人有七情、有欲望,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力所能取消的,如果硬要人去掉欲望,那就違反了自然。合理的解決辦法是,承認人人皆有欲望,其為善為惡,繫於有節無節而已。
  在道心、人心方面,欽順強調道心、人心不可分離,沒有孤立自存的道心。由此推論出性和情不能分割,沒有脫離情的性。他指出:「道心,性也;性者,道之體。人心,情也;情者,道之用。其體一而已矣。」他又說:「人心、道心,只是一個心,道心以體言,人心以用言,體用原不相離,如何分得?」這些論點,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的見解。這些論點,後來在明末清初的思潮中,由學者將之引申,而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欽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