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胡渭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胡渭(1633~1714)原名渭生,字朏明,號東樵,清浙江德清人。自幼篤志經義,尤精輿地之學;嘗游京師,館益都馮相國溥邸中;洎徐尚書乾學修〔一統志〕,開局洞庭山,延聘渭為分纂,得縱觀天下郡國之書。渭素習〔禹貢〕,以漢唐二孔氏、宋蔡氏於地理多疏舛,乃博稽載籍,及古今經解,考其異同而折衷之,於山川形勢,郡國分合同異,道里遠近,一一討論詳明。
  胡渭鑒於漢、唐以來,河道遷徙為民生國計所繫,故於導河一章,備考決溢改流之跡,留心經濟,異於迂儒不通時務,著〔禹貢錐指〕二十卷,圖四十七篇;論者謂自宋以來,注〔禹貢〕者數十家,精核典贍,此為之冠。又著〔易圖明辨〕十卷,專為辨定圖書而作,於河圖洛書、五行九宮、參同、先天太極、龍圖易數鉤隱圖、啟蒙圖書、先天後天卦變象數流弊,皆引據舊文,互相參證,以箝依託之口,使學者知圖書之說,乃修鍊術數二家旁分易學之支流,非作〔易〕之根柢,視〔禹貢錐指〕尤為有功經學。又著〔洪範正論〕五卷,謂漢人專取災祥推衍五行,穿鑿附會,事同讖緯,亂彝倫攸敘之經,其害一。洛書本文具在〔洪範〕,非龜文,宋儒創為黑白之點,方圓之體,九十之位,變書為圖,以至九數十數。劉牧、蔡季通紛紛更定,其害二。〔洪範〕原無錯簡,王柏、胡一中等任意改竄,其害三。又著〔大學翼真〕七卷,大旨以朱注為主;僅謂格致一章,不必補傳,並力闢王學改本之誤。
  胡渭曾祖友信,明進士,有文名世,人稱思泉先生;父公角,天啟中舉人。胡渭年十二而孤,母沈氏攜之避寇山中,十五歲為縣學生,屢試行省不售,乃入太學,館益都馮相國邸。會開博學鴻詞科,相國欲以胡渭應召,堅辭不肯就,群公以相國子師,莫敢先發,及見薦牘無胡渭名,皆驚。自是謝科舉,篤志經義地輿之學,因此胡渭經術湛深,學有根柢,所論一軌於正,漢儒傅會之談,宋儒變亂之論,均一掃而除。初聖祖嘗於內廷燕間,問當世有潛心經學著述可傳者否,侍講學士查昇以渭所著〔禹貢錐指〕進上覽而嘉之。康熙四十三年(1704)聖祖南巡,胡渭感特達之知,獻〔平成頌〕一篇,上賞其文,宣至行在直廬,賜饌並御書詩扇及「耆年篤學」四字以賜,並諭曰:「朕優獎此老書生,為天下士子讀書者勸。」堪稱榮寵。五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二歲。
  徐果亭為〔禹貢錐指〕作序曰:「余伯兄(即徐乾學)尚書總修〔一統志〕,一時博學治聞之士,招集邸舍,若無錫顧景范、常熟黃子鴻、太原閻百詩、德清胡朏明,皆海內碩儒傑士,卓乎不群。諸君子各有地誌之書,而朏明〔禹貢錐指〕獨晚出;其書考正孔傳、孔疏、宋元明諸家之說,主以班固〔地理志〕,參以〔山海經注〕及郡縣志,摘其謬誤,辨其疑似,使後世讀經者,了然心目之間,其用功於〔禹貢〕不細,至發明夏道所陳大義十餘,尤足證明孔子無間之旨,非但區區稽考沿革,鉤覈異同,資滕口說而已。」非溢美之詞。
  李維饒亦為〔禹貢錐指〕作序曰:「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慮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範圍者,亦莫有能疏通證明匯其源流而析其異同者。莫要於班固之〔地理志〕,而史家但以為記載之書,不知其條綱正目州次部居約而不失之疏也。莫詳於酈道元之〔水經注〕,而文士但以為薈萃之書,不知其沿波討瀾,窮端竟委,瑣而不失之雜也。是書摘孔、蔡之謬不少,而採班、酈之善為多,至於百家之說,折衷紛耘,要於一是,譬則大川細流,分派別疏,而引之使歸墟赴壑而後已。」所言亦能得其實。
  另萬季野為〔易圖明辨〕一書作序指出:「予初讀〔易〕,惟知朱子本義而已,年垂三十,始集漢、魏以來諸家傳注講習,頗涉津涯,因歎朱子篤信邵子之過。朏明先生示以〔易圖明辨〕,則本義之九圖咸為駁正,採集之博,論難之正,即令予再讀書十年,必不能到,何先生之學,大而能精如此,以此播於人間,易首九圖,即從此永廢可也。」推崇可謂備至。
  又〔清儒學案〕卷三十之〔東樵學案〕卷首指出:「東樵之學,上下古今,窮源究委,以求其是,析其疑,故於自來說經傅會變亂之弊,掃除幾盡,治〔禹貢〕,辨〔易圖〕,有功於經學最鉅。與閻潛邱(百詩)之證偽〔古文尚書〕,同稱絕作。此其異乎專崇古義而不觀其通者歟!」洵屬持平之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胡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