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荀子論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荀子〕三十二篇中,論及「知」的頗多,但散見於各篇,在儒家中,是孔孟以來,論及「知」最多的,歸納起來,也可約略見出有似知識論的系統,其中含有知的官能,知的境界、知的類別,和人所知的差別。
  荀子認為知的官能是「心」,〔解蔽篇〕中說:「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參見「虛壹而靜」)〔天論篇〕中說:「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古代觀念中,君居於最高的地位以統攝天下,荀子稱人心為「天君」,賦予心最高的官能,以統攝五種感官。感官的功能各有專司,不相融會,要靠心來融會感覺材料,才成為「知」,所以「知」是周徧的,即如〔解蔽篇〕中所說的:「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即是萬物都可納於「心知」之中,「縣」古同懸字,「衡」為辨別衡量之意,即是有判斷作用,這正是人所稟賦的超越其他物類的能力。〔正名篇〕中說:「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確定了人是「知者」;接著說:「知有所合,謂之智。」是說人所知的與外物相合,稱為「智」,因心本是虛壹而靜,可以容納外物而「知」,知真實無誤,便是智,是知的最高作用。
  對知的可能,荀子描述了「心知」的狀況,心處於適當的狀況,不但能知,而且能夠知而無誤。心知的狀況,除了原本的虛壹而靜的「大清明」之外,還要保持其正直衡定而澄徹,〔解蔽篇〕中說:「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意為平正直立)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即沉積物在底部而上部水才清明),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其次是心中不可有疑慮以擾亂清明的知覺,〔解蔽篇〕中又說:「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 ,則未可定然否也。」
  有了心這種知的官能,知自然是可能的,下一步是「知什麼」的問題。荀子認為最高境界的知是「知道」,知道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天論篇〕)「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解蔽篇〕)在這方面荀子所重視的知,似乎是以道德的知為重,也是先秦儒家一貫的觀點,緣其時相信人要由知以入德,由德以見知,其所謂的知,並不限於道德一方面,而是把對物的知納入「德知」之中。荀子主張人要知物以御物(見〔天論篇〕),但是人更要自知以勵行,才能御物不害物,並且不害人以自害。
  在知的類別中,荀子列舉出一偏之知和知在人中的等級差別。屬於一偏之知的是「曲知」,說:「慎子(名列)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同屈),無見於信(同伸);墨子有見於齊(齊一或相同),無見於畸(不齊);宋子(名鈃)有見於少,無見於多。」然後批評說:「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天論篇〕)這是在政治方面的缺點。又說:「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名不害)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名施)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後文又說:「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意為多種)術足以為先王者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以不蔽之福也。」(〔解蔽篇〕)這是說在諸家之中,唯有孔子無所蔽,所以孔子所知的無所偏,故而可以和古聖齊名。
  至於人因所知而成的差別,有聖人、士君子、小人和役夫。〔性惡篇〕中說:「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是說聖人之知,見於文雅而有條理的言辭,即使整天議論,內容千變萬化(指包羅宏富),也不失條貫(指中心思想或主張的道理)。然後是「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扶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是說士君子之知,見於話說得少,但直捷簡明,論述合乎法則(近似合乎邏輯),如一線貫穿,沒有辭費。再次是「其言也諂,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是說小人之知,見於言辭逢迎而閃爍不定,行為悖亂而不合規範,做事錯誤百出,是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表現。最後是「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是說僕役之流的人的知,見於應答敏捷然而沒有一定的道理,駁雜分歧而毫無用處,隨處輕易表示意見,沒有是非觀念,不分對錯,只在口給方面求勝過人,卻毫無道理可言,十足表現出愚昧無知。〔非相篇〕中說到史傳因時間久遠或者略而不詳,或者詳而失去重點(大),因此「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則又是一種人的知和確切的知不同之處。
  在荀子論知之中,有一點特異之處,不容忽視,即是指明對自然的知識,應該根據實際觀察,不可迷信牽強附會,主要的見於〔天論篇〕中所說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指出自然天象和帝王政治無關;又「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同頻〕見,是無世不常有之。」指出自然變化純屬自然;然後表示人對自然的正確態度是:「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表現出在先秦諸子之中,有革命精神;而就自然以認識自然,並設法利用自然的主張,乃是科學趨向,若就此而發展科學知識,使科學研究超出於政治之外,對科學知識的獲得,必然大有裨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荀子論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