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沈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沈煥(1139~1191)字叔晦,世居定海,後徙鄞縣,學者稱為定川先生。青年時遊太學,與楊簡、袁燮、舒璘為友,並師事象山之兄復齋(即陸九齡);乾道五年(1169)中進士,歷任上虞尉、揚州教授、太學錄、高郵軍教授、浙東安撫司幹辦、婺源令、舒州通判等職。所著文集卷已佚,其傳世者有袁燮所輯〔定川言行編〕,及近人張壽鏞纂輯〔定川遺書〕。
  全謝山在〔宋元學案〕中指出:「甬上四先生之傳陸學,楊、袁、舒皆自文安(陸九淵),而沈自文達(陸九齡),宋史混而列之,非也。」沈煥對象山雖未執師生之禮,然他的思想則仍循象山心學路線,把心看作根本,嘗謂:「吾儒急務,立大本明大義耳,本不立義不明,雖討論時務,條目何為?」
  沈煥論學除陸學外,餘皆採寬容兼蓄的態度,常與呂東萊兄弟討論切磋,並極推尊朱熹,故其學與舒璘一樣,具有調和折衷色彩。
  〔宋元學案.廣平定川學案〕中稱其「潛心經籍,精神靜專,未嘗騖於未習。時入太學,見師友道喪,學校絕無講磨之功,於是始有一振其弊之志。先生(指沈煥)始開師友講習之端,大得古人相勸為善之義。其治學以擇賢而親,不為固閉。」顯示他治學不固執己見,實事求是。該學案又載:「門人弟子決議請益者,自遠而至,啟去簡嚴,初若不可親,已而昏者明,柔者立,鄙吝者意消,師道益尊。」又任學錄時,「教官不甚與諸生接,先生(沈煥)以所躬行者淑諸人,旦暮延見,司業不樂也。」又言:「三舍取士,當參以平日譽望,不當只決於一試。同業不以為然,先生持之自如。」更可見其悉心教人之親切。
  沈煥秉性剛直,因此仕途多阻,常受到排擠。袁燮在所編〔定川言行錄〕中指出:「君天資高邁,語勁而氣充,足以祛人鄙吝之習,養人正大之氣,憂國發于至誠,語及時事,常頻蹙,處心積慮,未嘗不在斯世。」
  〔宋元學案〕本傳中載:「會充殿試考官,序立庭下,孝宗偉其貌,遣內侍問其名,而丞相趙雄盛稱先生居官匪懈,以諷切其餘,忌者滋盛。或謂先生姑營職,道未可行也。(煥)嘆曰:『道與職豈有二乎!』因發策試諸生,引孟子之言曰:『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今赧然愧於中者,可無人乎?』于是聞者俱恨,嗾御史言先生與長官爭議,非安靜者,宜少裁抑之,以養其器,他日更拔用之。」孝宗猶記其風度,曰:「是向為學官,人物甚偉者乎?」將用之,而丞相趙雄已去,小人百計思阻之,從此不復召見。
  沈煥雖個性剛直,為官則極為清廉,處處以便民養民為念,歲旱,分賑上虞、餘姚等處,使不再有流殍;更斥責權貴,謂國有大戚,不宜宴樂飲酒自如。晚年返鄉待缺時,與鄉老史文惠、王浩、江大猷等辦義田,周濟窮人。
  沈煥律己極嚴,待人則寬厚,在辭受取捨上,極為嚴謹。學案記載他:「嘗遊中都,其師雅知先生,以其貧,欲厚貽之,先生曰:『義不可受,來則難卻。』即日出關。故人典方面,贈以金,先生曰:『向也閒居,嘗受君賜,今有微祿,不當兼受。』富人欲以女之先生子,固辭之。永嘉薛象先在太學,頹然眾人中,無知之者,先生一見稱之,以為學問見地在行輩中無其匹,聞者未信,其後果有盛名。」
  沈煥事親至孝,讀書孜孜不倦;治學方法,特重「慎獨」,史書載其垂死之前,仍「拳拳以老母為念,善類凋零為憂」。
  沈煥卒於紹熙二年,諡端憲。袁燮曾為其作行狀曰:「考君生平大節,寧終身固窮獨善,而不肯苟同於眾,寧齟齬與時不合,而不肯少更其守。凜然清風,振聳頹俗,使時見用,必能振朝廷之綱,折奸回之萌,屹立中流,為世砥柱,亦可為難矣。然世知君者,如此而已;至於日進共德,駸駸自期於純金博大者,鮮能知之。君雖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如非改過,踐履篤實,其始面目嚴冷,清不容物,久久寬平,可敬可親。面攻人之短,退揚人之善,切磋如爭,歡愛如媚,古所謂直而溫,毅而宏者,殆庶幾乎!始居家塾,非聖哲書,未嘗誦習,及遊太學亦然。當作詩箴與其友(此指向伯升)曰:『為學未能識肩背,讀書萬卷立忘羊。』每稱陶靖節讀書不求甚解,會意欣然忘食,此其讀書者,史籍傳記,采取至約。後與東萊呂公伯仲極辯古今,始知周覽博考之益。凡世變之推移,治道之體統,聖君賢相之經綸事業,孜孜講求,日益深廣,君子以是知君胸中之蘊,有足以開物成務者,其可敬也夫!」對沈煥之立身、治學、行事諸多推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沈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