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薛瑄 - 教育百科
  • 漢語拼音 xuē xu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uē xuān
解釋:
人名。(西元1392~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河津人。成祖永樂年間進士,英宗時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學本程朱,以躬行復性為主,世稱瑄為「河東派」。為文雅正,詩多沖澹高秀、吐言天拔。卒贈禮部尚書,諡文清。著有《薛文清集》、《河汾詩集》、《薛子道論》、《從征名言》、《讀書錄》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薛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薛瑄(1392~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山西河津人。自幼隨其父讀書史,過目成誦;父薛貞為榮陽教諭,聞東萊魏希文(純)、大梁范汝舟深通理學,令其受學,講習濂洛諸書,歎曰:「此問學正路也。」因盡棄舊學。父移教鄢陵,敬軒補鄢陵諸生,永樂十八年中河南(1420)鄉試第一,次年登進士第。宣德初,授監察御史,三楊欲識其面,令人邀之,敬軒辭曰:「職司彈事,豈敢私謁公卿。」差監湖廣銀場,在公廨間讀欽定〔性理大全〕,通宵不寐,遇有所得,即便劄記,後匯為〔讀書錄〕。正統元年(1436),出為山東提學僉事,先力行而後文藝,人稱為薛夫子。時中官王振用事,問三楊吾鄉誰可大用者,皆以敬軒對,召為大理寺正卿,三楊欲敬軒詣王振謝,敬軒不可。又令李文達傳語,敬軒曰:「德遠亦為是言乎,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後遇王振於東閣,百官皆跪,敬軒長揖不拜,振大恨之。會有獄夫病死,妾欲出嫁,妻勿聽,妾遂謂夫之死,妻有力焉,敬軒發其誣;都御史王文秉承王振意,劾敬軒為故出,敬軒當廷駁斥,王文以敬軒不服訊而囚之,繫獄論死,敬軒讀〔易〕不輟,覆奏將處決。王振有老僕,山西人也,泣於爨下,王振怪而問之,僕曰:「聞薛夫子將刑,故泣耳。」振問:「若何以知有薛夫子?」僕曰:「鄉人也。」具言其平生狀,振惘然,立傳旨戍邊,尋放還家,居家講學。景泰初,起用為南京大理寺卿,蘇松飢民貸粟不得,火有粟者之廬,王文坐以謀叛,敬軒抗疏辯之,王文謂人曰:「此老倔強猶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餞於江上,敬軒獨不往,英至京言於眾曰:「南京好官,唯薛敬軒耳。」景泰三年(1452)秋,以原官召入;英宗復辟,遷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內閣,為于謙辨誣,但未能獲救;敬軒以權臣石亨用事,非行道之時,遂乞致仕。居家八年,從學者甚眾,成〔讀書續錄〕。天順八年卒,成化初諡文清,隆慶六年(1572)詔從祀孔廟。
  敬軒在北方開「河東之學」,門徒遍布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門弟子有張鼎(大器)、閻禹錫(子與),及私淑弟子段堅(容恩)等較著名。後由段堅門生周蕙(小泉),及周蕙弟子薛敬之(思蓭)再傳呂徑野(呂柟),遂形成明中期的「關中之學」。
  敬軒之學以復性為宗,濂洛為鵠;所著〔讀書錄〕大概為〔太極圖說〕、〔西銘〕、〔正蒙〕之義疏,屬筆記性質,蓋唯體驗身心,非欲成書,故內容重複雜出,未經刪削。清人輯其文,連同其年譜、諸儒論贊等,匯刻成〔薛文清公全集〕總四十六卷,今傳世者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
  敬軒論理氣,主張理氣無先後,無無氣之理,亦無無理之氣,認為理氣相即,與朱熹「理先氣後」說不同。但他未放棄理的絕對性與永恆性,仍持著朱學的基本觀點,所以清人仍稱他「謹守朱學矩矱」,「開明代道學之基」。
  敬軒理學思想的特點,是他從理氣關係推衍到「有形」與「無跡」,「可見」與「不可見」。再進一步抽繹為「有」與「無」的範疇,提出「有無為一」的觀點,更進而批評老子把有無截為兩段,沒有看到有無之間的互涵與統一,以為老子所說「無能生有」,是由虛無而生有。又批評釋氏把現象世界看作「空虛」、「幻跡」,因而提出「萬法皆空」說,只說形而上的道為真實,而形而下者為幻跡,也割裂了無和有的關係。唯儒家則道器合言,謂道器相即不離,最為真實。
  在性論方面,敬軒把性看作是天地的本質,也是倫理綱常的核心,認為天下無氣之理,亦無無理之氣。又說:「氣外無性,性外無氣。」而道德修養的目的,則在「復性」。他認為太極、天理的本質,就是性,性也就是天道自然,所以「復性」,就是通過道德修養,回復到湛然純善的本體之性。
  敬軒論氣質之性,認為在感物而動之初,在性之未發、已發之間,有為善為惡的兩種可能。所以應革除即將萌發的不善意念,也就是要變化不善的氣質。為學要格物致知,下學上達,內外兼修,而敬軒特別著重要從人倫日用中做下學的工夫。這種人倫日用的下學工夫,也就是格物。由格物到知性、復性,也就是由下學到上達。格物是下學工夫,默識心悟則是上達工夫;而下學工夫是上達的基礎,也是上達的關鍵,所以敬軒雖主張下學上達,內外兼修,而重點則在下學工夫,也就是外在的人倫日用工夫。
  高攀龍曾說:「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為南方的陽明之學,一為北方薛敬軒的朱學。」其學傳至明中期,形成以呂涇野為代表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盛。與薛敬軒同時的吳與弼(康齋),雖亦宗朱學,但二者趨向不同,正反映陽明之學出現以前,朱學分流遷變的徵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薛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