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é |
解釋:
[名] 1.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2.品行、作風。《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4.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離心離德」。 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 6.姓。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後人以國為姓,簡姓德。 [動] 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 [形]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譽」。《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雪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我國典籍中,「德」字常常單獨出現,例如〔周易.繫辭下傳.第一章〕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說,天地生成萬物是天地之「德」,而且是「大德」。「德」字的意義為何?據〔禮記.樂記〕所說:「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德也者,得於身者也。」是獲得、得到的意思。 「天德」的觀念還可進而推到「人德」的實踐,例如〔漢黃石公素書.原始章〕說:「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朱熹也說:「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德者,道理得於吾心之謂。」另〔張子正蒙.至當〕別說:「得天下之理之謂德。」陳北溪也說:「德者,己之所獨得,德是行是道而有德於吾心。」究竟這個所得之德是什麼?它就是個人在行道過程中,逐漸體會出一種有得於身、有得於心、且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 「德」字相當於英文的virtue,是一種優秀的品性或性格,例如〔禮記.樂記〕說:「德者,性之端也。」即視「德」為「理性」的端倪;說明人若能以理性抑制生物性的衝動,善盡為人應盡的義務,久而久之,自然形成個人行事的準繩與修身的依據。若能不斷以〔大學〕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自我要求與期許,恆常使德日新,則稱之為「盛德」,亦即〔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所說:「日新之謂盛德」之意。 因此,「德」具有體驗、修得的意味,並涵有內在於心與篤履實踐的用意。〔周易〕中多處以「君子」來說明「人德」,乃是因為君子是行道有德(得)的人。相關的記載如下〔坤卦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蒙卦象〕:「君子以果行育德。」〔小畜卦象〕:「君子以懿文德。」〔大畜卦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蠱卦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晉卦象〕:「君子以自昭明德。」〔蹇卦象〕:「君子以反身修德。」〔漸卦象〕:「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升卦象〕「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坎卦象〕:「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中國很早就注重「德」的培養,例如〔尚書.皋陶謨〕提出「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等九德;〔尚書.洪範〕則列舉「正直、剛克、柔克」三德;〔周禮.地官司徒第二〕以六德(知、仁、聖、義、忠、和)與六行(孝、友、睦、婣、任、恤)教化萬民;〔周禮.地官司徒下〕則指出師氏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與三行(孝行、友行、順行)教導王世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們。 孔子教人「志於道,據於德」,也就是據德以行道之意,指出孝、弟、忠、信、仁、義、禮、恕、勇、知、和、恥、恆、篤、慈、敏、慎、剛毅、溫、良、恭、儉、讓、莊、重、矜、寬、惠、貞、直、泰等德。試以「知、仁、勇」三達德為例說明,所謂「達德」,朱熹說:「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德之理也。」意思是說,「知仁勇」三者乃是古今中外亙古不變的道理。據〔論語.憲問〕所載,孔子曾說:「君子之道三,我無能焉: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指知使人不惑,仁使人不憂,勇使人不懼,人能不惑、不憂、不懼,則能直身行道,挺身而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三達德呢?〔中庸.第二十章〕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明確指出好學、力行與知恥是通往三達德之路。同章又說:「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說明行此三達德的要訣在於「一」,據朱熹所註:「一則誠而已矣。」意指「誠」的力量乃是行此三達德的主要動力,也就是說,有心修學者,除了在學、行、知三方面努力不懈之外,更要正心誠意、絕不自欺,才能臻此天下古今同德之理,成為行道有德的君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ik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升、登。《說文解字.彳部》:「德,升也。」清.段玉裁.注:「升當作登。……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 2. 品行、節操。如:「道德」、「德行」。《易經.乾卦.九三》:「君子進德修業。」《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3. 有德者。《書經.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唐.柳宗元〈天對〉:「惟德登帝。」 4. 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5. 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 6. 美善。如:「德政」、「德譽」。《左傳.隱公十一年》:「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7. 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離心離德」。《書經.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封神演義》第一七回:「黎民離心離德,禍生不測。」 8. 性質、屬性。《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南朝梁.庾信〈擬連珠〉詩三六首之二一:「金性雖質,處劍即凶;水德雖平,經風即險。」 9. 姓。如漢時有德義。 10. 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簡稱。 |
|
注音: | ㄉㄜ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德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