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án yù |
解釋:
人名。(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諡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韓愈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卒於穆宗長慶四年,享年五十七歲;諡曰文;祖籍昌黎,學者稱他為昌黎先生;著作有〔韓昌黎集〕行於世。 近代史學家錢穆在所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曾特別指出:研究近代學術,必須從宋代開始,而研究宋學則必須從唐代開始,從研究唐代韓愈的思想開始。他說:「唐之學者,治賦,取進士第,得高官,卑者漁獵富貴,上者建樹功名,是謂入世之士;其遯跡山林,棲心玄寂,求神仙,溺虛無,歸依釋老,則為出世之士。亦有既獲膴仕,得厚祿美名,轉而求禪問道於草澤枯槁之間者;亦有以終南為捷徑,身在江湖而心在魏闕者。獨昌黎韓氏,進不願為富貴功名,退不願為神仙虛無,而昌言乎古之道曰:『為古之文者,必志乎古之道。』而樂以師道自尊,此皆宋學之精神也。治宋學者首昌黎,則可不昧乎其所入矣。」 由此可知,宋代理學之昌盛,可說是衰落已久的儒學之復興;而儒學之復興,則在唐代已見萌芽。近人胡適之嘗以宋儒的「新孔學」,克服佛教束縛,為中國文藝復興的起點;而可稱為宋儒「新孔學」亦即理學的先驅者,當推韓愈。 宋代學者文人,幾乎異口同聲對「文人之雄」的韓愈,表示一致的推崇。如石介就曾說:「孔子為聖人之至,韓吏部為賢人之至;不知更幾千萬億年復有孔子,不知更幾千百年復有吏部。孔子之〔易〕、〔春秋〕、聖人以來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人〕、〔原毀〕、〔佛骨表〕,自諸子以來未有也。嗚呼!至矣。」又如蘇軾平生自視頗高,但在其所作〔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獨推尊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並指出從東漢以來,聖道淪喪,文風敗壞,佛老邪說流行,雖經唐朝貞觀、開元的盛世,有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的輔佐,也不能挽救,惟獨平民出身的韓文公,在談笑裡領導著大眾,使天下人重歸正路,到現在已經三百年了。蘇氏推崇韓愈的文章,振起八代衰頹的文風;他的道理,拯救了天下人的沉溺;他的忠心,不怕觸怒皇帝;他的勇氣,能制服三軍的統帥。再由於當時在政治上學術上都具有崇高地位的歐陽修出來鼓吹,尹師魯、梅堯臣、王安石、曾鞏等的推動,韓文遂大行於世,達到「天下學者非韓不學」的盛況。從宋儒的著作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韓愈對宋代學術的重要影響。 韓愈一生淒涼孤苦,三歲就父母雙亡,依靠著哥哥及嫂嫂鄭氏撫養。七歲就知道努力學問,出口成文;十一歲時,他哥哥因為宰相元載得罪了朝廷,受到連累,貶官嶺南,他跟著哥嫂遷徙到南方;十五歲時,他哥哥在韶州刺史任內去世,韓愈跟著嫂嫂帶著哥哥的靈柩,萬里奔波,歸葬中原;又值中原多事,兵慌馬亂,全家又遷居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命途坎坷,歷盡艱苦,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韓愈有三個哥哥,都不幸早逝,承接先人血脈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兒十二郎;「兩世一身,形單影隻」,淒涼孤苦的身世,顛沛流離的環境,更激發他刻苦自修、好學不倦的毅力,終於讀通了六經及諸子百家之學。 韓愈曾在他〔進學解〕一文中,借學生的口氣說出他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說他嘴裡不停地念著六經的文章,手裡不住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記事的書一定要抓住綱要,言論的書一定要探求深義。「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指他學不厭;「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是形容他非但白天苦讀,夜裡還要點著油燈繼續用功,積年累月,努力不懈。韓愈謙稱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工夫到家了沒有,不過他總算孜孜不倦的已埋頭學習了二十多年,而後才能有所成就。 韓愈的文章議論嚴正,規模宏大。邵博在〔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四中指出:「韓退之之文自經中來。」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文字要奇偉,要精采,有英氣、奇氣,……但奇偉出之自然乃妙,……此存乎其人讀書深,志氣偉耳。若專學詩文,不去讀聖賢書,培養本源,終費力不長進。如韓公便是百世師。」這就是韓愈自己所講的「閎其中而肆其外」,「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的意思。 韓愈因為讀書多,見事多,理足而識見有主,下筆為文,遂能不徒托之以空言,且能見諸於行事;其持身立朝,乃能表現高風亮節,直言敢諫,〔新唐書〕本傳說他「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因此得罪了執政,觸怒皇帝,被貶官、被放逐到蠻荒遠地,亦不懊悔。他就是這種不僅能知「道」,而且真能切實行「道」的人。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韓愈考取了進士,時年二十五歲;因為生性耿直,不善奔競,直到三十一歲才得到入仕的機會。在做監察御史、職方員外郎、中書舍人的時候,前後三次貶官,都是因為上疏奏陳政事,與朝廷議論不合而獲罪。在憲宗朝,更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被貶潮州。但韓愈堅持君子居心有一定道理,行為有一定規矩;用他,就把「大道」行於世人;不用他,就把「道」傳給學生,或著書立說,留為後人的模範。所以韓愈能夠屢挫不屈,不怨不悔。 韓愈在〔伯夷頌〕中曾說:「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故其一生,信道篤而自知明,不肯隨俗浮沉,以邀一時之譽;寧願寂寞當時,但求流名後世。 韓愈雖好讀古書,學古人,但不為古書所役,更不讓古人牽著鼻子走;能「卓然不丐於古而一出諸己」,達到「舉世非之而不惑」的境地。 韓愈有關教育方面的見解,見於其〔師說〕一文;此文開始即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主張「道之所存即師之所存也」。因此他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家的譏笑侮辱,招收後進學者,抗顏為之師。 韓愈所以「以師自任」,一方面是要移風易俗,行古道,獨為所不為,一方面是「古道熱腸」,基於對青年後進的愛心與責任心,「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他的主旨可說是為了傳道。另他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之所存,即道之所存」,均不外此意。 韓愈去世後,推崇他的文章甚多;其中以文彥博〔絳州新修至聖文宣王廟碑記〕所言,可謂極致。其意為:孔子之道,由孟子、韓愈之闡揚而益為昌明,孟子距楊、墨而道以之傳,韓愈排老、佛而道亦因文以見。自孟子以後,韓愈以前,雖不乏尊孔、孟或闢佛、老者,但可以說,其影響的深遠和鉅大,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韓愈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韓愈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