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獻章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én xiàn zhāng |
解釋:
人名。(西元1428~1500)字公甫,別號石齋。明廣東新會人。居白沙里,人稱白沙先生。明英宗正統年間舉人,後以薦授翰林院檢討,乞歸。卒諡文恭。其學以靜為主,著有《白沙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陳獻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明廣東新會白沙里人。白沙村瀕臨西江入海之門戶,故明清學者稱他為白沙先生;其學則稱為江門之學。 正統十二年(1447),獻章舉廣東鄉試;明年會試中乙榜,入國子監讀書。景泰五年(1454),受學於吳學弼(康齋),半年後返家,閉門讀書,又築陽春臺,靜坐其中,不出戶外者數年。成化二年(1466),重遊太學,京師名士以為真儒復出;羅一峰、章佩山、莊定山、賀醫閭等皆認為相見恨晚,賀醫閭(欽)且受學於獻章。歸後門人益進,羅一峰說:「白沙觀天人之微,究聖賢之蘊,充道以富,崇德以貴,天下之物,可愛可求、漠然無動於其中,信斯言也。」故棃洲於〔明儒學案〕中指稱:「出其門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貴為意。」完全是受到他高風亮節的影響。 成化十八年(1482),因受布政使彭韶、都御史朱英的推薦,奉召至京,唯大臣故意留難,令其赴吏部考試,乃辭疾不赴,疏乞終養;後授以翰林院檢討而放歸。此後屢薦不起。弘治十三年二月十日卒,享年七十有三。萬曆十三年(1585)詔從祀孔廟,稱先儒陳子,諡文恭。所作詩文,後人輯為〔白沙子〕一書。 獻章自己曾說:「僕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學;其於古聖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唯日靠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脗合處也。於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唯在靜坐。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勒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渙然自信曰:『作聖之功,其在茲乎!』有學於僕者,輒教之靜坐,蓋以吾所經歷,粗有實效者告之,非務為高虛以誤人也。」 〔明史‧儒林傳序〕載:「原夫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餘裔,師承有自,矩穫秩然。……學術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嘉隆而後,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故陳獻章實為明代心學思潮的開創者。 在宇宙論方面,獻章說:「元氣塞天地,萬古常周流。」認為元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在講到氣與道(理)的關係時,他認為道是天地之本;但對道的解釋,則與朱熹不同。朱熹說:「聖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周子因之又謂之無極者,所以著夫無聲無息之妙也。」朱子以〔易傳〕的太極與周敦頤的無極來解釋「道」。獻章則以「不可言」來解釋「道」。 獻章雖指出道(理)為天地之本,但並不同意朱熹所指「道(理)是獨立于萬物之先的絕對存在」的觀點,而認為「有此心,方有此理 ,有此誠 ,方有此物」。因此他說:「君子一心,萬理完具,萬物之富,一誠所為。」把萬理、萬物、萬事皆看作是我心所具有,是我心的產物。此一觀點實與陸九淵所說的「心即理」相同。如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陳獻章則說:「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獻章由此出發,提出了「以自然為宗」的為學宗旨;他的修養目標從重我輕物,到有我遺物,最後達到有心無物,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浩然而自得的境界。所用的方法則是內省體驗,以「靜」求「心」,「靜坐中養出端倪」。 唯獻章雖主張靜坐求心,但並不反對讀書;不過他認為讀書不是要博聞強記,而要使我心與六經相契合,不要為傳注章句所束縛 ,而主張「自得於心」。不然,「辭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亂人也,君子奚取焉」! 獻章「以自然為宗」,或「浩然自得」的修養目標,實際上乃是企圖從自然(如生死)和社會(如得失)的束縛中超脫出來,達到泯除生死得失界限的那種心理狀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陳獻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