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陽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ㄈㄨˋ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yáng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ㄢˋㄓˇㄧˊㄑㄧㄝˋㄍㄤㄕㄥˋㄑㄧˋㄩˇㄧㄣ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ㄧㄤˊㄕㄥˋㄧㄣㄕㄨㄞ」。
  2. ㄊㄞˋㄧㄤˊㄖㄨˊ:「ㄓㄠㄧㄤˊ」、「ㄧㄤˊㄍㄨㄤ」。
  3. ㄖㄣˊㄐㄧㄢㄖㄨˊ:「ㄧㄤˊㄕˋ」、「ㄏㄨㄟˊㄧㄤˊ」、「ㄧㄤˊㄕㄡˋ」、「ㄧㄤˊㄓㄞˊ」。
  4. ㄒㄩㄥˊㄒㄧㄥˋ˙ㄉㄜㄋㄢˊㄒㄧㄥˋ˙ㄉㄜㄍㄤㄒㄧㄥˋ˙ㄉㄜㄖㄨˊ:「ㄧㄤˊㄒㄧㄥˋ」、「ㄧㄤˊㄍㄤ」、「ㄧㄤˊㄍㄤㄑㄧˋ」。
  5. ㄨㄟˋㄓㄨㄤㄅㄧㄠˇㄇㄧㄢˋㄕㄤˋㄖㄨˊ:「ㄧㄤˊㄈㄥˋㄧㄣㄨㄟˊ」。
  6. ㄋㄢˊㄗˇ˙ㄉㄜㄕㄥㄓˊㄑㄧˋㄖㄨˊ:「ㄧㄤˊㄐㄩˋ」、「ㄧㄤˊㄨ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g
解釋:
[名]
1.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玉篇.阜部》:「陽,山南水北也。」《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唐.柳宗元〈愚溪詩序〉:「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
2.太陽。如:「朝陽」。《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漢.毛亨.傳:「陽,日也。」《文選.張協.雜詩十首之二》:「浮陽映翠林,迴颰扇綠竹。」
3.人間。與「陰」相對。如:「陽世」、「回陽」。
4.姓。如宋代有陽昌朝。
[形]
1.帶正電的。如:「陽電」、「陽極」、「陽離子」。
2.鮮明的。《詩經.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文選.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3.向陽的。唐.杜甫〈秦州雜詩〉二○首之一三:「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4.凸的。如:「陽刻」。《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一方陰文圖書,刻牛浦之印;一方陽文,刻『布衣』二字。」
[副]
偽裝、表面上。通「佯」。如:「陽奉陰違」。《韓非子.說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漢書.卷一.高帝紀上》:「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ô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日、太陽。引申為表示正、人間、雄性等與「陰」相對的概念。
反義詞:
音讀: iû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解釋:
  1. 陽(半陰~)
音讀: Iûnn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山之南面或水之北面。《說文解字.阜部》「陽」字清.段玉裁.注:「山南曰陽,故从阜。」《玉篇.阜部》:「陽,山南水北也。」《詩經.大雅.大明》:「在洽之陽,在渭之涘。」唐.孔穎達.正義:「水北曰陽。」《山海經.南山經》:「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唐.柳宗元〈愚溪詩序〉:「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亦泛指南邊。《管子.輕重丁》:「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史記.卷五.秦本紀》:「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唐.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古郕伯姬姓之國,周武王封弟季載於郕,其後遷城之陽也。」宋.王安石〈和吳御史汴渠〉詩:「夷門築天都,橫帶國之陽」

2. 向陽處。《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唐.賈公彥.疏:「此欲斬轂之時,先就樹刻之,記識其向日為陽,背日為陰之處。」宋.王安石〈北山道人栽松〉詩:「陽坡風暖雪初融,度谷遙看積翠重。」

3. 太陽。如:「朝陽」。《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漢.毛亨.傳:「陽,日也。」晉.張協〈雜詩〉一○首之二:「浮陽映翠林,迴飇扇綠竹。」南朝宋.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頹陽照通津,夕陰曖平陸。」亦指正午。《禮記.祭義》:「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4. 正面、前面。如:「碑陽」。《周禮.春官.卜師》:「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漢.鄭玄.注:「陰後弇也,陽前弇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五.錢面》:「自昔之錢,有字處為陰,無字處為陽。」清.袁枚《子不語.卷二.關神斷獄》:「村有關神廟,請往擲環珓卜之,卦陰者婦人竊,卦陽者男子竊。」

5. 凸出,多用於雕刻之圖形、文字凸出。如:「陽刻」。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七.古銅器》:「三代用陰識,謂之偃蹇字,其字凹入也。漢以來,或用陽識,其字凸。」《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一方陰文圖書,刻『牛浦之印』;一方陽文,刻『布衣』二字。」

6. 明亮、鮮明。同「昜」。《詩經.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晉.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7. 生存、活著。亦指人世間。與「陰」相對。如:「回陽」。《莊子.齊物論》:「近死之心,莫使復陽。」唐.陸德明.釋文:「陽,謂生也。」晉.陶淵明〈雜詩〉一二首之三:「日月有環周,我去不再陽。」《元曲選.碧桃花.第一折》:「我本是徐碧桃,不幸辭世,為陽壽未盡,一靈不散。」《西遊記》第三七回:「你陰司裡既沒本事告他,卻來我陽世間作甚?」《紅樓夢》第四三回:「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雖然陰陽間隔,既是知己之間,時常來望候二爺,未嘗不可。」

8. 中國古代哲學區分事物為二對立面之其中一面。後亦泛指對立事物之其一。與「陰」相對。如:「陰陽五行」、「陽平調」、「陰陽對轉」、「陽聲韻」。《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東周戰國.宋玉〈小言賦〉:「且一陰一陽,道之所貴,小往大來,剝復之類也。」《朱子語類.卷一.太極天地上》:「在陰陽言,則用在陽,而體在陰,然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先後。」《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而今世界盛行男色,久已顛倒陰陽,那見得兩男便嫁娶不得?」《幼學瓊林.卷二.夫婦類》:「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

9. 以表示帶正電。如:「陽電」、「陽極」、「陽離子」。

10. 陰曆十月之別名。《詩經.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爾雅.釋天》:「十月為陽。」

11. 奇數。漢.班固《白虎通.卷九.嫁娶》:「陽數奇,陰數偶。」

12. 偽裝、表面上。通「佯」。如:「陽奉陰違」。《韓非子.說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漢書.卷一.高帝紀上》:「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13. 姓。如宋代有陽昌朝。

注音: ㄧ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