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起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ㄧㄥˇㄕㄣㄨㄤˇㄕㄤˋㄖㄨˊ:「ㄑㄧˇㄌㄧˋ」、「ㄑㄧˇㄌㄞˊ」。
  2. ㄕㄤˋㄕㄥㄖㄨˊ:「ㄑㄧˇㄈㄨˊ」、「ㄑㄧˇㄌㄨㄛˋ」。
  3. ㄏㄠˇㄓㄨㄢˇㄖㄨˊ:「ㄑㄧˇㄙㄜˋ」、「ㄑㄧˇㄙˇㄏㄨㄟˊㄕㄥ」、「ㄧˊㄅㄧㄥˋㄅㄨˋㄑㄧˇ」。
  4. ㄧㄣˇㄈㄚㄔㄢˇㄕㄥㄖㄨˊ:「ㄑㄧˇㄏㄨㄛˇ」、「ㄑㄧˇㄧˋ」、「ㄈㄚㄑㄧˇ」、「ㄑㄧˇㄧˊ」、「ㄑㄧˇㄗㄨㄛˋㄩㄥˋ」。
  5. ㄐㄧㄢˋㄗㄠˋㄖㄨˊ:「ㄅㄞˊㄕㄡˇㄑㄧˇㄐㄧㄚ」、「ㄆㄧㄥˊㄉㄧˋㄑㄧˇㄍㄠㄌㄡˊ」。
  6. ㄎㄞㄕˇㄖㄨˊ:「ㄑㄧˇㄒㄧㄢ」、「ㄑㄧˇㄔㄨ」、「ㄘㄨㄥˊㄐㄧㄣㄊㄧㄢㄑㄧˇ」、「ㄨㄢˋㄕˋㄑㄧˇㄊㄡˊㄋㄢˊ」。
  7. ㄋㄧˇㄉㄧㄥˋㄖㄨˊ:「ㄑㄧˇㄘㄠˇ」、「ㄑㄧˇ稿ㄍㄠˇ」。
  8. ㄈㄤˋㄗㄞˋㄉㄨㄥˋㄘˊㄏㄡˋ。①ㄅㄧㄠˇㄕˋㄉㄨㄥˋㄗㄨㄛˋ˙ㄉㄜㄐㄧㄣˋㄒㄧㄥˊㄖㄨˊ:「ㄋㄚˊㄑㄧˇ」、「ㄊㄧˊㄑㄧˇ」。②ㄅㄧㄠˇㄕˋㄐㄧˊㄉㄠˋ˙ㄉㄜㄧˋ˙ㄙㄖㄨˊ:「ㄒㄧㄤˇㄑㄧˇㄨㄤˇㄕˋㄓㄣㄕˋㄅㄨˋㄕㄥㄍㄢˇㄎㄞˇ!」③ㄅㄧㄠˇㄕˋㄔㄥˊㄕㄡˋ˙ㄉㄜㄧˋ˙ㄙㄖㄨˊ:「ㄨㄛˇ˙ㄇㄣㄧㄠˋㄐㄧㄥ˙ㄉㄜㄑㄧˇㄒㄧㄢˋㄕˊ˙ㄉㄜㄎㄠˇㄧㄢˋ。」
  9. ㄌㄧㄤˋㄘˊ:①ㄐㄧˋㄙㄨㄢˋㄈㄣㄆㄧ˙ㄉㄜㄖㄣˊ˙ㄉㄜㄉㄢㄨㄟˋㄒㄧㄤㄉㄤㄩˊㄑㄩㄣˊ」。ㄖㄨˊ:「ㄉㄧㄢˋㄌㄧˇㄌㄞˊ˙ㄌㄜㄌㄧㄤˇㄑㄧˇㄎㄜˋㄖㄣˊ。」②ㄐㄧˋㄙㄨㄢˋㄕˋㄐㄧㄢˋㄈㄚㄕㄥ˙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ㄍㄠㄙㄨˋㄍㄨㄥㄌㄨˋㄕㄤˋㄈㄚㄕㄥ˙ㄌㄜㄕㄨˋㄑㄧˇㄌㄧㄢˊㄏㄨㄢˊㄔㄜㄏㄨㄛˋ。」、「ㄐㄧㄥˇㄈㄤㄗㄨㄟˋㄐㄧㄣˋㄓㄣㄆㄛˋ˙ㄌㄜㄧˋㄑㄧˇㄌㄨˇㄖㄣˊㄌㄜˋㄙㄨㄛˇ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起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使身體由下往上坐立。
    【例】起立、起身、早睡早起
  2. 開始。
    【例】起訖、起筆、起頭
  3. 產生、發動。
    【例】起疑、起兵、起作用
  4. 復甦、好轉。
    【例】起死回生
  5. 提取。
    【例】起贓、起貨、起出
  6. 擬定。
    【例】起草、起稿
  7. 建築、建立。
    【例】白手起家
  8. 量詞:(1) 計算分批的人的單位。相當於「群」。
    【例】店裡來了兩起客人。 (2) 計算事件發生的單位。
    【例】高速公路上發生了數起連環車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站立、坐起。如:「起立」、「起來」。《禮記.曲禮上》:「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垂死病中驚坐起,闇風吹雨入寒窗。」
2.起床、離開床鋪。如:「早睡早起」。《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禮記.內則》:「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
3.始、開始。如:「起迄點」、「起筆」、「從今起」、「萬事起頭難」。《漢書.卷一○○.敘傳下》:「以述《漢書》,起元高祖。」
4.發動、產生。如:「起疑」、「起風」、「肅然起敬」。《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百邪悉起。」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5.復甦、痊癒、好轉。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玄乃發墨守,鍼膏肓,起癈疾。」
6.取出。如:「起貨」、「起贓」、「起出凶刀一把。」
7.出仕、舉用。如:「起用」、「東山再起」。《戰國策.秦策二》:「召公孫顯於韓,起樗里子於國。」宋.辛棄疾〈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詞:「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8.擬訂。如:「起草章程」、「起個大綱」。
9.出身。《漢書.卷三九.蕭何曹參傳.贊曰》:「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當時錄錄未有奇節。」
10.建築、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樓」。《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治城郭,起譙樓。」
[名]
1.詩文首句、首聯或首段。《通俗編.文學引范德機.詩法》:「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2.量詞:(1)計算分批的人的單位。相當於「群」。如:「店裡來了兩起客人。」《紅樓夢》第四四回:「且平兒又是個極聰明極清俊的上等女孩兒,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2)計算事件發生的單位。如:「高速公路上發生了數起連環車禍。」、「警方最近偵破了一起擄人勒索案。」
[助]
1.置於動詞之後,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勝感慨!」、「只要談起女友,他便眉開眼笑。」
2.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足夠或不夠的意思。如:「經得起現實的考驗。」、「承受不起輿論壓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í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建造、搭蓋。
  2. [[動] ] 上漲。
  3. [[動] ] 指使別人去進行某件事。
  4. [[動] ] 開始。
  5. [[動] ] 表示動作的趨向、進行或開始。
  6. [[動] ] 指某種行為動作的發作。
  7. [[動] ] 向上移動。
  8. [[形] ] 超出標準。
  9. [[動] ] 用在動詞後,表示有或沒有能力。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來」。《說文解字.走部》:「起,能立也。」《玉篇.走部》:「起,立也。」《禮記.曲禮上》:「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垂死病中驚坐起,闇風吹雨入寒窗。」

2. 起床、離開床鋪。如:「早睡早起」。《禮記.內則》:「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3. 飛升、湧騰。漢.張衡〈西京賦〉:「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煙塵俱起,震天駭地;渴賞之士,鋒鏑爭先。」唐.李朝威《柳毅傳》:「至六七里,鳥起馬驚,疾逸道左。」

4. 復甦、痊癒、好轉。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致乎魯國?」《後漢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鄭玄》:「玄乃發墨守,鍼膏肓,起廢疾。」

5. 開始。如:「起筆」、「從今起」、「萬事起頭難」。《漢書.卷一○○.敘傳下》:「以述漢書,起元高祖。」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歲遠則同異難密,事積則起訖易疏。」《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陳木南起首還不覺的,到了半盤,四處受敵,待要喫他幾子,又被他占了外勢。」

6. 發動。如:「起義」。《戰國策.魏策三》:「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三國志.卷六五.吳書.王樓賀韋華傳.華覈》:「季夏之月,臣省月令,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7. 產生。如:「起疑」、「肅然起敬」。《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百邪悉起。」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宋.朱熹〈跋趙中丞行實〉:「趙公之孝謹醇篤,雖古人猶難之,三復其書,令人起敬。」

8. 舉用。如:「起用」、「東山再起」。《戰國策.秦策二》:「召公孫顯於韓,起樗裡子於國。」宋.辛棄疾〈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詞:「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9. 出身。《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淮南厲王》:「百姓願之,若旱之望雨。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漢書.卷三九.蕭何曹參傳.曹參》:「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當時錄錄未有奇節。」

10. 擬訂。如:「起草章程」、「起個大綱」。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儒林外史》第一九回:「當下留在後面樓上,起了一個婚書稿。」

11. 建築、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樓」。《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治城郭,起譙樓。」唐.李商隱《雜纂.卷上.殺風景》:「妓筵說俗事,果園種菜,背山起樓,花架下養雞鴨。」

12. 取出。如:「起貨」、「起出凶刀一把。」《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太守即命公人押了小娥與地方,同到申蘭家起贓。」

13. 詩文首句、首聯或首段。《通俗編.詩法》:「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14. 量詞:

⑴ 計算成批人之單位。相當於「群」。如:「店裡來了兩起客人。」《紅樓夢》第九回:「那一起懶賊,你不說,他們樂得不動,白凍壞了你。」

⑵ 計算事件發生之單位。如:「高速公路上發生了數起連環車禍。」、「警方最近偵破了一起擄人勒索案。」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再看幾宗文卷,一起犯人竇娥藥死公公。」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府尹看科云〕這是那一起?〔令史云〕這是劉玉娘藥死親夫,招狀是實,則要大人判個斬字。」

15. 置於動詞後,表示及、到之意。如:「想起往事,真是不勝感慨!」、「只要談起往事,他便眉開眼笑。」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我請將劉員外來,成了這樁親事。休道十個銀子,便是一百個銀子,也不說起了!」《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主人出來,敘禮坐下,道了幾句彼此仰慕的話。湯鎮臺提起要往後湖拜莊徵君。」

16. 置於動詞後,表示足夠或不夠之意。如:「經得起現實的考驗。」、「承受不起輿論壓力。」《紅樓夢》第四九回:「那史湘雲又是極愛說話的,那裡禁得起香菱又請教他談詩,越發高了興。」《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你們又不是山東咨送來的,我替你們再三設法,也算對得起你們了。」

注音: ㄑ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起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