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作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一]zuó[二]zuò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ㄥㄑㄧˇㄓㄣˋㄑㄧˇㄖㄨˊ:「ㄓㄣˋㄗㄨㄛˋㄐㄧㄥㄕㄣˊ」、「ㄍㄨˇㄕㄥㄉㄚˋㄗㄨㄛˋ」、「ㄒㄧㄥㄈㄥㄗㄨㄛˋㄌㄤˋ」、「ㄧˋㄍㄨˇㄗㄨㄛˋㄑㄧˋ」。
  2. ㄓˋㄗㄨㄛˋㄖㄨˊ:「ㄗㄨㄛˋㄨㄣˊ」、「ㄗㄨㄛˋㄏㄨㄚˋ」、「ㄗㄨㄛˋㄜˋㄉㄨㄛㄉㄨㄢ」。
  3. ㄔㄥˊㄨㄟˊㄉㄤㄗㄨㄛˋㄖㄨˊ:「ㄖㄣˋㄗㄟˊㄗㄨㄛˋㄈㄨˋ」、「ㄎㄢˋㄗㄨㄛˋㄧㄥㄒㄩㄥˊ」。
  4. ㄓㄨㄤㄔㄨㄅㄧㄠˇㄒㄧㄢˋㄔㄨㄖㄨˊ:「ㄓㄨㄤㄑㄧㄤㄗㄨㄛˋㄕˋ」、「ㄓㄨㄤㄇㄛˊㄗㄨㄛˋㄧㄤˋ」。
  5. ㄐㄩˇㄒㄧㄥˊㄐㄧㄣˋㄒㄧㄥˊㄖㄨˊ:「ㄗㄨㄛˋㄓㄢˋ」、「ㄗㄨㄛˋㄐㄧㄢˇㄅㄠˋ」。
  6. ㄨㄣˊㄒㄩㄝˊㄧˋㄕㄨˋㄈㄤㄇㄧㄢˋㄔㄨㄤˋㄗㄨㄛˋ˙ㄉㄜㄔㄥˊㄆㄧㄣˇㄖㄨˊ:「ㄇㄧㄥˊㄗㄨㄛˋ」、「ㄐㄧㄚㄗㄨㄛˋ」、「ㄐㄧㄝˊㄗㄨㄛˋ」、「ㄉㄚˋㄗㄨㄛˋ」。
  7. ㄗㄨㄛˋㄍㄨㄥˇㄕㄡˇㄒㄧㄥˊㄌㄧˇㄖㄨˊ:「ㄉㄚˇㄍㄨㄥㄗㄨㄛˋ」。
注音:
解釋:

ㄗㄨㄛˊㄌㄧㄠˋㄆㄥ調ㄊㄧㄠˊㄕˊㄨˋㄙㄨㄛˇㄐㄧㄚ˙ㄉㄜ調ㄊㄧㄠˊㄨㄟˋㄘㄞˊㄌㄧㄠˋㄖㄨˊㄧㄢˊㄘㄨˋㄐㄧㄤˋㄧㄡˊㄉㄥˇㄖㄨˊ:「ㄓㄜˋㄉㄠˋㄘㄞˋㄗㄨㄛˊㄌㄧㄠˋㄈㄤˋㄊㄞˋㄉㄨㄛ˙ㄌㄜㄈㄢˇㄦˊㄑㄩˋ˙ㄌㄜㄩㄢˊ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作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uò
解釋:
  1. 興起、奮起。
    【例】振作、興風作浪、一鼓作氣
  2. 創發、製造。
    【例】創作、寫作、製作
  3. 進行、舉行。
    【例】作媒、作戰、為非作歹
  4. 假裝。
    【例】裝腔作勢、裝模作樣、矯揉造作
  5. 成為、當成。
    【例】以身作則、認賊作父
  6.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
    【例】畫作、著作、名作
注音:
漢語拼音: zuó
解釋:
  1. →作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uò
解釋:
[動]
1.興起、振起。《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如:「興風作浪」。《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為、當。如:「認賊作父」。
6.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進行某事。同「做」。如:「作媒」、「作證」、「作事」。
8.成為。同「做」。如:「作人」、「作官」。
9.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名]
1.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注音:
漢語拼音: zuō
解釋:
[名]
1.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孫禮》:「明帝方修宮室,而節氣不和,天下少穀。禮固爭,罷役,詔曰:『敬納讜言,促遣民作。』時李惠監作,復奏留一月,有所成訖。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其他工伎之人,或名為作,如篦刃作、腰帶作、金銀鍍作、鈒作是也。」《水滸傳》第四四回:「再說這楊雄的丈人潘公自和石秀商量要開屠宰作坊。」
[動]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注音:
漢語拼音: zuó
解釋: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o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從事農耕。
  2. [[動] ] 創作製造。
音讀: ts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興起。
  2. [[動] ] 創作製造。
  3. [[動] ] 進行某事。
  4. [[名] ] 詩文書畫與藝術作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ㄗㄨㄛˋ

1. 起來、起身。《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論語.先進》:「捨瑟而作。」宋.蘇軾〈畫佛贊〉:「如日出時,眠者皆作。」

2.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 興建、設立、製造。《左傳.昭公四年》:「君子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逸周書.卷五.作雒》:「(周公)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4. 創作。如:「寫作」、「作畫」。《易經.繫辭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5.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詩經.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6. 書寫。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五.曲壯閔本末》:「知書,善屬文,作字奇偉。」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三.在璞堂老人》:「晚年尤喜作擘窠大字,筆力出入襄陽,一洗脂粉氣象。」

7. 進行某事。如:「作戰」、「作媒」、「作揖」。

8. 特指過節。宋.蘇軾〈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詩二首之一:「典衣剩買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明.高啟〈照田蠶〉詞:「東村西村作除夕,高炬千竿照田赤。」

9. 耕作。《書經.堯典》:「平秩東作。」漢.孔安國.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漢.桓寬《鹽鐵論.水旱》:「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

10. 事情。《易經.益卦.初九》:「利用為大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11.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晉.陸機〈文賦序〉:「余每觀才士之作,竊有以得其心。」唐.韓愈〈薦士〉詩:「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聊齋志異.卷八.司文郎》:「僧曰:『三作兩千餘言,誰耐久聽!』」

12. 演奏,發出音響。《論語.八佾》:「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列傳.夫餘》:「其王來朝京師,帝作黃門鼓吹,角抵戲以遣之。」《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曲將終,雷鼓作於四隅,舞者皆拜,金聲作而起。」

13. 委派、役使。《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胡為我作,不即我謀?」《儀禮.公食大夫禮》:「若不親食,則公作大夫朝服,以侑幣致之。」

14. 使得、使。唐.杜甫〈花底〉詩:「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宋.陸游〈雨晴〉詩:「久雨作我病,今朝身頓輕。」

15. 當做、算是。《書經.舜典》:「扑作教刑。」宋.羅公升〈溪上〉詩:「門前溪一髮,我作五湖看。」

16. 為、充當。擔任某種職務。《書經.舜典》:「僉曰:『伯禹作司空。』」唐.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司徒公作藩太原,授河南府參軍。」

17. 變。《禮記.哀公問》:「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莊子.天地》:「為圃者忿然作色。」《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於是韓王勃然作色。」

18. 量詞。《聊齋志異.卷二.俠女》:「女時就榻省視,為之洗創敷藥,日三四作。」

19. 姓。《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風俗通》:『公之子胙侯子孫,因避地改為作氏。』」

㈡ㄗㄨㄛ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之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孫禮》:「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3. 招惹。如:「自作自受」。

㈢ㄗㄨㄛˊ

1. 「作摩」:

⑴ 仔細思量。如:「讓我好好作摩作摩再說吧!」

⑵ 北平方言。指暗中算計。如:「他平時笑臉迎人,卻常暗地裡作摩他人。」

2. 「作料」:食物之調味材料。如鹽、醋、醬油等。《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自捧著作料,送到廚下去了。」

注音: ㈠ㄗㄨㄛˋ ㈡ㄗㄨㄛ ㈢ㄗㄨ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作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