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元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ruǎn yuán |
解釋:
人名。(西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臺,清江蘇儀徵人。乾隆進士,官至大學士,所至之處以提倡學術自任,在廣東設學海堂,在浙江設詁經精舍,著有《揅經室集》,又集經籍纂詁,校刊《十三經註疏》,彙刻《皇清經解》等書,卒諡文達。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阮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臺,清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大考第一,超擢少詹事,歷詹事、內閣學士,戶、禮、兵、工諸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撫,漕運、兩湖、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刑部、兵部;累主文衡,督山東、浙江學政;嘉慶四年(1799)、道光十三年(1833)兩充會試總裁;道光十八年預告回籍,二十六年重宴鹿鳴,晉太傅,道光二十九年卒,享年八十六歲,諡文達。 阮元為政崇大體,兩撫浙江,賑饑治盜,親督師破安南艇匪於臺州洋,獲其渠;海盜蔡牽久擾閩浙,奏用提督李長庚總統兩省水師,不分畛域,長庚與疆吏不合戰歿,阮元復至統率水師,主用長庚舊部王得祿、邱良功授以方略,終殲蔡牽,功最著。在兩廣增建砲臺,籌海防,嚴煙禁;時英吉利已跋扈,以兵船護商入海口滋事,阮元封倉停其貿易,乃獻犯結案,照舊通商,終任內兵船未再犯粵洋。在雲南,整鹽課,以飭邊防;用副將蔡勝平騰越邊外野夷,薦膺專閫,為時名將。所至興學教士,在浙立詁經精舍,在粵立學海堂,選才雋諸生肄業,學風大振。論學宗旨,在實事求是,自經史小學、曆算輿地、金石辭章,鉅細無所不包,尤以發明大義為主。其著作有〔詩書古訓〕、〔論語論仁論〕、〔孟子論仁論〕、〔曾子十篇注釋〕等;闡明古聖賢訓世之意,務在切於日用,使人人可以身體力行。再入翰林,採諸書為國史儒林傳,合師儒異派而持其平;其餘說諸經之精義,載於所著〔揅經室集〕者尤夥。所編〔經籍纂詁〕、〔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傳布海內,為學者所取資;另所著〔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山左兩浙金石志〕、〔淮海英靈集〕,並為考古者所重;而所輯〔皇清經解〕,為言漢學者之總匯,嘉惠後學,士林尊為泰山北斗。 〔清儒學案.儀徵學案〕附錄載其師承,謂:「乾隆丙午(1786),先生以公車入京師時,前輩講學者有高郵王懷祖、興化任子田、餘姚邵二雲三先生,先生隨事請問,捧手有所授焉。」又載:「先生弱冠時,以汲古閣本〔十三經注疏〕多譌謬,曾以釋文唐石經等書,首自校改;督學以後,始以宋十行本為主,參以開成石經及元、明舊刻葉林宗影宋鈔本,陸氏釋文等書,屬友人門弟子分編,而自下鉛黃,定其同異。先生嘗曰:『此我清之經典釋文也。』」又載:「嘉慶己未(1799),先生充會試副總裁,時正總裁為大興朱公珪;是科二三場文策,朱公屬先生一人披閱,乃選出長策一千三百餘卷,窮三日夜之力,再選出二百卷,分為三等以觀,頭場名士經生多從此出。論者謂得士如鴻博科,洵空前絕後也。」 錢竹汀序〔經籍纂詁〕略云:「公累主文衡,首以經術為多士倡,謂治經必通訓詁,而載籍極博,未有薈蕞成一編者。往歲徽州戴東原在書局實創此議,大興朱竹君督學安徽,有志未果,公在館閣,日與陽湖孫淵如(星衍)、大興朱少白、桐城馬魯陳相約,分纂鈔撮群經,未及半而中輟,乃於視學兩浙之暇,手定凡例,即字而審其義,依韻而類其字,有本訓有轉訓,次序布列,若網在綱,擇浙士之秀者若干人,分門編錄,以教授歸安丁小雅董其事,又延武進臧在東專司校勘,書成,凡百有十六卷。」孫淵如(星衍)〔古經精舍題名碑記〕曰:「揚州阮芸臺先生,以閣部督學兩浙試士,兼用經古學識拔高材生,令其分撰〔經籍纂詁〕一書,以觀唐以前經詁之會通。及由少司農巡撫茲士,遂於西湖之陽,立詁經精舍祠祀漢儒許叔重、鄭康成,給諸生於上舍,延王少司寇及星衍為之主講,佐撫部授學於經舍焉,其課士月一番,三人者選為命題評文之主,間以十三經三史疑義,旁及小學天部地理算法詞章,各聽搜討書傳,條對以觀其識,不用扃試糊名之法。暇日聚徒講議服物典章,辨難同異,以附古人教學藏修息游之旨。簡其藝之佳者,刊為〔話經精舍文集〕,既行於世,不十年間,上舍之士多致位通顯,入翰林、進樞密,出則建節而試士。其餘登甲科舉成均牧民有善政,及撰述成一家者不可勝數,東南人材之盛,莫與為比。」於阮氏精研經學及作育多士,備致推崇。 夏修恕於〔皇清經解序〕中指出:「自〔十三經注疏〕成,而唐宋解經諸家大義多括其中;此後李鼎祚書及宋元以來經解,則有康熙時通志堂之刻。我大清開國以來,御纂諸經為之啟發,由此經學昌明,軼於前代。有證注疏之疏失者,有發注疏所未發者,亦有與古今人各執一說以待後人折衷者。國初如顧亭林、閻百詩、毛西河諸家之書,已收入〔四庫全書〕。乾隆以來,惠定宇、戴東原等書,亦已久行宇內,唯未能如通志堂總匯成書,阮公立學海堂於嶺南以課士,士之願學者苦不能備觀各書,於是盡出所藏,選其應刻者付之梓人,以惠士林,不但嶺南以此為注疏後之大觀,即各省儒林,亦同此披覽,益見平實精詳矣。」更是多所讚譽。 又〔清儒學案.儀徵學案〕載:「乾、嘉經學之盛,達官耆宿提倡之力為多,文達(阮元)早躋通顯,敭歷中外,所至敦崇實學,編刻諸書,類多宏深博奧,挈領提綱,〔揅經室集〕說經之文,纂詁釋詳,宜乎為萬流所傾仰也。」可為阮氏一生勤研經學有成之定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阮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