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惡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一]ě[二]è[三]wū[四]wù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ㄨㄞˋㄅㄨˋㄏㄠˇㄩˇㄕㄢˋ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ㄜˋㄖㄣˊ」、「ㄜˋㄒㄧㄥˊ」、「ㄕㄢˋㄧㄡˇㄕㄢˋㄅㄠˋㄜˋㄧㄡˇㄜˋㄅㄠˋ。」
  2. ㄔㄡˇㄖㄨˊ:「ㄔㄡˇㄜˋ」。
  3. ㄒㄩㄥㄏㄣˇㄖㄨˊ:「ㄜˋㄑㄩㄢˇ」、「ㄒㄩㄥㄜˋ」、「ㄜˋㄉㄨˊ」。
  4. ㄏㄨㄞˋㄕˋㄈㄢˋㄗㄨㄟˋ˙ㄉㄜㄒㄧㄥˊㄨㄟˊㄖㄨˊ:「ㄗㄨㄟˋㄜˋ」、「ㄗㄨㄛˋㄜˋㄉㄨㄛㄉㄨㄢ」、「ㄜˋㄍㄨㄢˋ滿ㄇㄢˇㄧㄥˊ」。
注音:
解釋:

2. ㄊㄠˇㄧㄢˋㄖㄨˊ:「ㄎㄜˇㄨˋ」、「ㄧㄢˋㄨˋ」、「ㄕㄣㄨˋㄊㄨㄥˋㄐㄩㄝˊ」。

注音:
解釋:

3. ㄗㄣˇ˙ㄇㄜㄏㄜˊㄅㄧㄠˇㄕˋㄧˊㄨㄣˋㄊㄨㄥ」。ㄖㄨˊ:「ㄏ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è
解釋:
  1. 不良善的、壞的。與「善」相對。
    【例】邪惡、惡毒、面善心惡
  2. 罪過、不良的行為。
    【例】作惡多端、隱惡揚善
  3. 粗劣的。
    【例】惡衣惡食
  4. 醜陋。
    【例】醜惡
注音:
漢語拼音: ě
解釋:
  1. 反胃想吐的感覺。
    【例】惡心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憎恨、討厭。
    【例】嫌惡、憎惡、厭惡
  2. 羞恥、恥辱。
    【例】羞惡之心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如何、怎麼。
    【例】棄父之命,惡用子矣!(《左傳.桓公十六年》)
  2. 嘆詞。表示驚訝的語氣。
    【例】惡!是何言也!(《孟子.公孫丑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è
解釋:
[名]
1.罪過、不良的行為。《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2.疾病。《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
3.汙垢、穢物。《左傳.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4.糞便。《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昌邑哀王劉髆傳》:「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如是青蠅惡矣。」《隋書.卷七二.孝義傳.田翼傳》:「母患暴痢,翼謂中毒,遂親嘗惡。」
[形]
1.不善的、壞的。《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2.粗劣的。《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
3.醜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澹臺滅明)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惡。」
4.不適、不快。《晉書.卷八○.王羲之傳》:「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少惡,斐逸民跡近在此,君可往問。」
[副]
極、甚。《淮南子.墬形》:「其人大面短頤,美須惡肥。」宋.辛棄疾〈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詞:「小靨人憐都惡瘦,曲眉夫與長顰。」
[動]
害。《淮南子.說林》:「病熱而強之餐,救暍而飲之寒,救經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為惡。」
注音:
漢語拼音: ě
解釋:
參見「惡心」條。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憎恨、討厭。《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唐.杜甫〈佳人〉詩:「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2.冒犯、觸怒。《水滸傳》第一○回:「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裡。」《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既在此借宿,惡不得他。」
3.害怕、畏懼。《韓非子.八說》:「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惡死,則無事上之意。」
4.毀謗、中傷。《漢書.卷四四.衡山王劉賜傳》:「兩人相妒,厥姬乃惡徐來於太子。」
[名]
羞恥。《孟子.公孫丑上》:「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代]
如何、怎麼。《左傳.桓公十六年》:「棄父之命,惡用子矣!」唐.柳宗元〈愚溪對〉:「然以吾之愚,而獨好汝,汝惡得避是名耶?」
[歎]
表示驚訝的語氣。《孟子.公孫丑下》:「惡!是何言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vil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惡」或「罪惡」在哲學中有多重涵義:道德的惡(moral evil)指對人的尊嚴、價值、財產,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等所造成的傷害,或是對道德律的觸犯;肉體上的痛楚、心靈上的折磨及人生中的苦難也是「惡」;自然的災難,如瘟癘、地震、颱風等是「自然的惡」(Natural Evil);所有的被創造物不完滿、有限性及偶發性是形上的惡(Metaphysical Evil)。
  在哲學中,有關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人性善惡的問題;另一是惡的出現是否足以證明上帝並不是仁慈(benevolence)與全能(omnipotence)的創造者。前者是倫理學的問題,後者是宗教哲學的問題。
  有關人性善惡的問題,見於有關孟子、荀子等的主張。
  在宗教哲學中,惡的出現與上帝所特有的屬性產生了矛盾和衝突。假如上帝具備全善、全能及無所不知等特性,世界上怎麼會有各種的惡?上帝怎麼能容忍惡的存在?是否能從惡的存在證明上帝原來並非全善、全能及無所不在?許多人論證惡的出現和全善、全能及無所不知的上帝並不矛盾;他們的論證有下列幾點:
  第一,惡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人類的幻覺,沒有客觀的基礎。這樣的觀點其實並沒有解決問題,因為即使所有的惡都是幻覺,這個幻覺本身仍然是惡。
  第二,惡本身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independent reality),而是善的缺失。但這樣的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善會有缺失。
  第三,惡的存在可以幫助善的完成,如為了要讓身體健康,讓身體遭到痛楚的手術乃是必要的,為了要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流血的戰爭是必要的。這個論證無法說明為什麼上帝一定要透過令人痛苦的方式來完成善。
  第四,惡的存在是為了顯示善,例如道德的善之所以能出現,正在於人能克服道德上的惡,假如沒有道德的惡,就沒有道德的善。再如勇敢的行為出現於對困難、危險和恐懼的克服,如果沒有這些惡,又何來勇敢的善?這個論證的缺失,在於無法保證大規模和嚴重的惡必然能為人類所克服。
  第五,惡的存在是因為上帝賦予了人類和天使選擇的自由,人和天使有了這樣的自由,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而自由的賦予本身是善。但這樣的觀點只能解釋道德上的惡,不能解釋自然界的惡和形上的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不好的,兇狠的。
  2. [[形] ] 不好的。
  3. [[動] ] 對人兇狠。
反義詞:
音讀: ò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ㄜˋ

1.罪過、不良之行為。《說文解字.心部》:「惡,過也。」《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2.疾病、不適。《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

3.汙垢、穢物。《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左傳.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

4.糞便。《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昌邑哀王劉髆》:「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如是青蠅惡矣。」《隋書.卷七二.孝義列傳.田翼》:「母患暴痢,翼謂中毒,遂親嘗惡。」

5.不佳、惡劣。《玉篇.心部》:「惡,不善也。」《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6.醜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澹臺滅明)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南朝宋.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惡。」

7.厲害、凶猛。《韓非子.八說》:「有惡病,使之事醫。」《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

8.災害、禍害。《淮南子.說林》:「病熱而強之餐,救暍而飲之寒,救經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為惡。」漢.高誘.注:「惡,猶害也。」

9.極、甚。《淮南子.墬形》:「其人大面短頤,美須惡肥。」宋.辛棄疾〈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詞:「小靨人憐都惡瘦,曲眉天與長顰。」

㈡ㄨˋ

1.羞恥。《孟子.公孫丑上》:「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2.憎恨、討厭。《集韻.去聲.莫韻》:「惡,憎也。」《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唐.杜甫〈佳人〉詩:「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3.冒犯、得罪。《水滸傳》第一○回:「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裡。」《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既在此借宿,惡不得他。」

4.害怕、畏懼。《韓非子.八說》:「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惡死,則無事上之意。」《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

5.譭謗、中傷。《書經.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漢書.卷四四.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衡山王劉賜》:「兩人相妒,厥姬乃惡徐來於太子。」

6.忌諱。《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惡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謀。」唐.顏師古.注:「惡謂忌諱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

㈢ㄜˇ

「惡心」:

 ⑴嘔吐感。《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坐在船上,忽然一時頭暈上來,兩眼昏花,口裡作惡心,噦出許多清痰來。」《文明小史》第五六回:「兩面槍炮聲,上震雲霄,四面都是火藥氣。有兩位年紀大點的道府,一個個都打惡心。」亦作「噁心」。

 ⑵嫌厭之極,不堪忍耐。《集韻.去聲.莫韻》:「惡,憎也。」《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不要惡心!我家也不希罕這樣老爺!」《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們王家可那裡來的錢,都是你們賈家賺的!別叫我惡心了。」

㈣ㄨ

1.代詞。如何、怎麼。《左傳.桓公十六年》:「棄父之命,惡用子矣!」唐.柳宗元〈愚溪對〉:「然以吾之愚,而獨好汝,汝惡得避是名耶?」

2.歎詞。《孟子.公孫丑上》:「惡!是何言也!」漢.趙岐.注:「惡者,不安事之歎辭也。」

㈤ㄏㄨ

水名。通「滹」。《禮記.禮器》:「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惡池。」

注音: ㈠ㄜˋ ㈡ㄨˋ ㈢ㄜˇ ㈣ㄨ ㈤ㄏ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