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討厭。如:「可惡」、「厭惡」、「深惡痛絕」。 |
|
注音: | |
解釋:
怎麼、何,表示疑問。通「烏」。如:「惡乎」。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惡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ě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è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ū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è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ù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ě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vil |
作者: | 但昭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惡」或「罪惡」在哲學中有多重涵義:道德的惡(moral evil)指對人的尊嚴、價值、財產,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等所造成的傷害,或是對道德律的觸犯;肉體上的痛楚、心靈上的折磨及人生中的苦難也是「惡」;自然的災難,如瘟癘、地震、颱風等是「自然的惡」(Natural Evil);所有的被創造物不完滿、有限性及偶發性是形上的惡(Metaphysical Evil)。 在哲學中,有關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人性善惡的問題;另一是惡的出現是否足以證明上帝並不是仁慈(benevolence)與全能(omnipotence)的創造者。前者是倫理學的問題,後者是宗教哲學的問題。 有關人性善惡的問題,見於有關孟子、荀子等的主張。 在宗教哲學中,惡的出現與上帝所特有的屬性產生了矛盾和衝突。假如上帝具備全善、全能及無所不知等特性,世界上怎麼會有各種的惡?上帝怎麼能容忍惡的存在?是否能從惡的存在證明上帝原來並非全善、全能及無所不在?許多人論證惡的出現和全善、全能及無所不知的上帝並不矛盾;他們的論證有下列幾點: 第一,惡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人類的幻覺,沒有客觀的基礎。這樣的觀點其實並沒有解決問題,因為即使所有的惡都是幻覺,這個幻覺本身仍然是惡。 第二,惡本身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independent reality),而是善的缺失。但這樣的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善會有缺失。 第三,惡的存在可以幫助善的完成,如為了要讓身體健康,讓身體遭到痛楚的手術乃是必要的,為了要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流血的戰爭是必要的。這個論證無法說明為什麼上帝一定要透過令人痛苦的方式來完成善。 第四,惡的存在是為了顯示善,例如道德的善之所以能出現,正在於人能克服道德上的惡,假如沒有道德的惡,就沒有道德的善。再如勇敢的行為出現於對困難、危險和恐懼的克服,如果沒有這些惡,又何來勇敢的善?這個論證的缺失,在於無法保證大規模和嚴重的惡必然能為人類所克服。 第五,惡的存在是因為上帝賦予了人類和天使選擇的自由,人和天使有了這樣的自由,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而自由的賦予本身是善。但這樣的觀點只能解釋道德上的惡,不能解釋自然界的惡和形上的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ok |
解釋:
|
|
反義詞: | 善 |
音讀: | òn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