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 - 教育百科
筆 |
|
- 部首 竹
- 部首外筆畫 6畫
- 總筆畫 12畫
- 漢語拼音 b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ǐ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ǐ |
解釋:
[名] 1.寫字、畫圖的用具。如:「毛筆」、「鋼筆」、「蠟筆」、「水彩筆」。《太平廣記.卷一五八.陰君文字》引《玉堂閒話》:「以筆墨畫紙,作九個圍子。」《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取了一管敗筆,蘸飽了墨,把紙相了一會,一氣就寫了一行。」 2.筆畫。如:「起筆」、「筆順」、「走筆至此」。《晉書.卷八○.列傳.王羲之》:「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面想,一面看那匾上的字,只見那縱橫波磔,一筆筆寫的儼如鐵畫銀鉤。」 3.文章、書畫等創作的技巧。漢.王充《論衡.自紀》:「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七.書畫》:「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有柟木版揭梁間甚大,書杜詩,筆亦雄勁,體雜顏、柳,不知何人書,墨挺然出版上甚異。」 4.文章、書畫等創作作品。如:「驚人之筆」。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七.書畫》:「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王、顧、陸之筆,見者爭售,此所謂『耳鑒』。」 5.古稱無韻、實用之文為「筆」。《南史.卷五七.列傳.沈約》:「謝玄暉善為詩,任彥昇工於筆,約兼而有之,然不能過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量] 1.計算書畫運筆的單位。如:「畫幾筆潑墨山水」。《平妖傳》第一三回:「想就時,急將此氣落墨,一筆而成。」 2.計算漢字筆畫數的單位。如:「『文』這個字共有四筆。」 3.計算書面文辭所記錄事項的單位。如:「這兩筆資料錯誤。」「歷史上會記上一筆。」《元刊雜劇三十種.新編岳孔目借鐵柺李還魂》:「案卷里添一筆便違條。」 4.計算金錢、款項、交易等的單位。如:「一筆錢」、「今日談成兩筆生意。」《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到三個月上,毛二鬍子替他把這一筆銀子討回,銀色又足,平子又好,陳正公滿心歡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六回:「這筆款子等你的爸爸死了,就本利一律清算歸還。」 [動] 寫作、記述。《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北史.卷四○.列傳.韓麒麟》:「顯宗曰:『臣仰遭明時,直筆無懼,又不受金,安眠美食,此優於遷、固也。』」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一.摘句》:「今摘取古來佳句沁人心脾者,隨所得筆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沈津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筆,寫字繪畫之用具,和墨、紙、硯並稱為文房四寶,並冠四寶之首。根據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已使用筆。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古墓出土的戰國楚國毛筆,是存世最早的文物。戰國時代,對筆的稱謂不一。楚稱筆為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到了秦始皇時,才定稱為筆。時有秦人蒙恬造筆之說,〔古今注〕云:「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免毫竹管也」。〔筆譜〕云:「慮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毛、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呼之為筆也」。傳世秦筆,於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有竹杆端部鑿成一腔,藏納筆頭;也有整支毛筆,納入一個和毛筆等長的細竹筒中者。兩漢出土之筆,大體和秦筆相似。魏晉製筆,多承漢制。到了唐宋時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書寫工具也就成為士人生活所必需,唐代毛筆的製作已相當精緻,製筆中心在安徽宣城。宋代製筆業興起,湖州是新崛起的地區。筆的形式也自此沿襲到現代。毛筆是由筆頭和筆杆兩部分組成,其用料和式樣,直接關係到書寫的效果。現存唐以前的筆,都以兔毫為主。清代起,盛行羊毫。筆頭原料一般分成3類:硬毫(即兔毫、狼毫、鼠鬚等)、軟毫(即羊毫、雞毫、胎毫筆)、兼毫(即以硬毫為筆心主毫、軟毫為副毫)。筆頭長短可分為長、中、短鋒;筆頭大小可分為大、中、小楷,再大者稱聯筆、屏筆、楂筆,最小者稱圭筆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pit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寫字、畫圖之用具。如:「毛筆」、「鋼筆」、「蠟筆」、「水彩筆」。《說文解字.聿部》「聿」字:「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清.段玉裁.注:「一語而聲字各異也。〈釋器〉曰:『不律謂之筆。』郭云:『蜀人呼筆爲不律也。』」《說文解字.聿部》:「筆,秦謂之筆。」 2. 寫作、記述。《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漢.劉熙《釋名.釋書契》:「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 3. 文章的寫作技巧。如:「伏筆」、「敗筆」、「驚人之筆」。漢.王充《論衡.自紀》:「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沈。」唐.韓愈〈送靈師〉詩:「失職不把筆,珠璣為君編。」 4. 筆畫。如:「起筆」、「筆順」、「走筆至此」。《晉書.卷八○.列傳.王羲之》:「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5. 古稱無韻、實用之散文。《南史.卷五七.列傳.沈約》:「謝玄暉善為詩,任彥昇工於筆,約兼而有之,然不能過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6. 星名。即彗星。漢.劉熙《釋名.釋天》:「筆星,星氣有一枝末銳似筆也。」 7. 形容詞。直的。如:「筆挺」、「筆直」。 8. 當量詞: ⑴ 計算書畫作品運筆之單位。如:「畫幾筆潑墨山水」。 ⑵ 計算金錢、款項、交易等之單位。如:「一筆錢」、「兩筆獎學金」。 ⑶ 計算文字筆畫數之單位。如:「文這個字共有四筆。」 |
|
注音: | ㄅㄧ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筆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