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哈伊經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定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的經典,包含了巴孛(Bab)、巴哈歐拉(Baha'u'llah)和阿博都巴哈(Abdu'l-Baha)的所有著作;其數量超過三萬件以上,如果彙整起來超過兩百卷。作為巴哈伊信仰的創教先知,巴哈歐拉本身所啟示的經典就有一百一十部之多。
  巴孛的經典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巴揚經〕(Bayan);巴哈歐拉的第一部書簡是在獲得聖靈啟發後,以波斯文所寫的詩歌(Rashh-i-Ama),是一首勝利和喜悅之歌,裡面談到的是即將到來的天啟之潛力、特色、力量和光榮。
  〔隱言經〕(The Hidden Words)是巴哈歐拉一八五八年於底格里斯河畔所啟示的,是巴哈伊信仰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早期,巴哈伊信徒稱之為「法蒂瑪之隱言書」;相傳先知穆罕默德升天之後,他的女兒法蒂瑪(Fatimih)悲痛欲絕,聖靈乃化作天使加百利(Angel Gabriel)降臨安慰她,和她說話,她把這些話轉告了夫婿阿里,這些話就是〔隱言經〕。但這些話後來失傳了;巴哈歐拉說為了顯示他的恩典,他乃加以重新啟示出來。這部經典是人在行走靈性道途時最好的指引,旨在將人從物質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戰勝自己,釋放出自己的潛能,成為高度靈性化的新人類。
  〔七谷經〕(The Seven Valley)是巴哈歐拉的啟示之中最神祕的著作之一,旨在回答一位屬於蘇菲教派(Sufi)的回教地方法官的問題;書中說明了靈魂從凡界往上帝去的路上所會碰到的七個階段-「追尋」(Valley of Search),「愛」(Valley of Love),「知識」(Valley of Knowledge),「一體」(Valley of Unity),「滿足」(Valley of Contentment),「驚奇」(Valley of Wonderment),和「空」(Valley of True Poverty and Absolute Nothingness)諸谷。
  〔四谷經〕(The Four Valley)和〔七谷經〕有類似的性質,是巴哈歐拉為回答一位回教遜尼教派領袖的問題所啟示的書;這本書用相同的主題不同的方式來啟示。
  〔毅剛經〕(Kitab-i-lqan,英譯:The Book of Certitude)是重要性僅次於〔亞格達所經〕(Kitab-i-Aqdas,英譯:The Book of Law)的經典,是巴哈歐拉回答巴孛的叔叔的問題之一本書;這本兩百多頁的書信,是在兩天兩夜之間啟示出來以回覆許多回教中有關卡因(Qa'im)降臨的問題,其中還提到諸先知的使命之意義,其天啟之目的,他們的話語之真正意義。他說:「任何人如果不能超脫天上和地下萬物萬事,他是絕對不能達到真知之岸邊的。」
  巴哈歐拉用了不下七十頁的篇幅來解釋基督復臨的徵兆,上帝及其諸顯聖(Manifestations of God)的特質也在書中作了詳實的解釋;它涇渭分明的區別了信仰與迷信,真知與無知。
  〔聖航者書簡〕(Tablet of Holy Mariner)一書,用比喻的方式來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談的是聖約(Covenant)及人類對聖約的不忠。故事中的神聖水手就是他自已,他的信徒是方舟(Ark)上的乘客,方舟則代表上帝的宗教和聖約;書中對未來也有諸多預言。
  〔約伯書簡〕(Tablet of Job)談的是忍耐;巴哈歐拉首先講述了以色列先知約伯的故事,約伯是忍耐的表徵。巴哈歐拉鼓勵教友要忍耐,首先是對自己的忍耐,再來就是對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要忍耐,最後就是要對教友忍耐,承受他們所帶來的考驗。
  〔阿慕德書簡〕(Tablet of Ahmad)是一篇較短的書簡,不過卻具有巴哈伊信仰裡的各種真理,可視為信徒是否虔誠的試金石。〔阿慕德書簡〕賦有特別的力量,因此信徒們在遭受困難或有問題時,常常會背誦這篇書簡,乞求上帝的解救。
  〔莫魯克書簡〕(Surih-i-Muluk)是巴哈歐拉最劇力萬鈞的一篇書簡,它的目的在向全球的統治者宣示他的使命,呼籲他們轉向他,並警告他們不接受他的規勸會遭遇甚麼後果。巴哈歐拉也曾分別致函給法國拿破崙三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德國凱瑟威廉一世、奧國法蘭西斯約瑟夫、土耳其蘇丹阿博都阿齊茲、波斯沙王納西利丁、美國總統等。
  〔聖枝書簡〕(Surih of the Branch)揭開了阿博都巴哈(Abdu'l-Baha)的地位,書中給阿博都巴哈許多的稱謂,預示了來日他的被任命。
  〔聖火書簡〕(The Fire Tablet)是巴哈歐拉的書簡中最有名的一部,其間巴哈歐拉說到他所受到的無止境痛苦與折磨,並呼求上帝發出他的天譴。由於它所其有的威力,信徒在遭遇困難和受苦時,喜歡加以背誦以求上帝協助解脫。
  〔亞格達所經〕(Kitab-i-Aqdas)是巴哈伊信仰的至聖之書,是巴哈伊信仰的律法經;其律法在為人類未來的文明而設,而目的在帶來世界新體制。它包含了有關崇拜的律法,有關個人福祉與社會福祉的律法,巴哈歐拉曾形容它是「幸福之源」,是「無誤的天平」,是「直道」,是「慈悲之河」,是「他律法的方舟」,是「新天」,是「新地」,是「上帝的殿堂」,是「聖城」,是「新婦」,是「從上帝而來的新耶路撒冷」;它啟示於一八七三年七月,以阿拉伯文寫成。
  〔智慧書簡〕(Lawh-i-Hifkmat,英譯:Tablet of Wisdom)是以阿拉伯文所啟示的;它以哲學字眼與談到許多古希臘哲學而凸出於巴哈歐拉的著作之中,它也深入解釋了上帝話語的影響力、創造的起源、大自然神祕的運作及許多其他的重要題目。這篇書簡是致給一位波斯國內著名的神學家與哲學家的。
  〔暉耀書簡〕(Tajalliyat,英譯:Effulgences)是以阿拉伯文所啟示的;它談到了巴哈歐拉的地位,上帝和他的顯聖者的關係,以及新時代的來臨。他規勸世人要認知他的地位,並堅信不移。
  〔瓦法書簡〕(Suriy-i-Vafa,英譯:Tablet to Vafa)解釋了靈性世界的廣泛與無限,它除了上帝之外,無人能了解。巴哈歐拉也解釋了「復臨」的意思,復活之日指的是上帝的顯聖(Manifestation of God)降世之日。上帝的顯聖復臨之時,除了上帝之外,萬物都將上前來,不論地位高低,平等的放置在一起。復臨之日對任何人都是難以探究的,直到神聖的天啟實現為止。他又解釋說天堂並不是一個地方,而是親近上帝,地獄則是遠離上帝。
  〔天堂書簡〕(Kalimat-i-Firdaw-siyyih,英譯:Words of Paradise)啟示於巴哈歐拉去世前兩年;書中他宣布人要藉誠實、道德、智慧與神聖的品格來提升自己,視「敬畏上帝」為世人的最可靠防護與安全堡壘,吩咐統治者、宗教高僧及智者擁護宗教信仰,視之為建立世界秩序和人類和平的主要工具,規勸信徒們要緊守團結和諧之道,努力傳教,勸告萬國的智者不可疏離,要注重團結,謹守任何可以帶來人類幸福與安寧的事物,聲稱世界秩序的基礎就在賞與罰之上,警告說除非全世界的人們一起追求一個共同目標和接受一個共同信仰,否則全球的腐敗是無藥可救的,他倡議學校要教導兒童宗教原則,敦促建立一種全球共同使用的語言,並說凡事應中庸。
  〔馬格素德書簡〕(Lawh-i-Maqsud)裡包含了許多規勸的人生道理;除此之外,他也談到了人類社會中即將出現的動亂與混亂,戰爭和無法預見的災難,認為這點表明了人類不得不召開一次全球人類及統治者都須要參加的大會,好讓大家討論可以奠定人類至大和平基石的措施與方法,使各國再也無須武裝。
  〔卡梅爾書簡〕(Lawh-i-Carmil,英譯:Tablet of Carmel)是以阿拉伯文啟示的,為巴哈歐拉所啟示的東西裡最有力的作品之一;這篇書簡談到的是巴哈伊信仰世界中心(Baha'i World Centre)的建立,因此被視為是它的憲章。在此之前,巴哈歐拉的經典裡並沒有談到任何有關他信仰的全球體制之機構問題。
  〔致狼子書簡〕(Epistle to the Son of the Wolf)啟示於巴哈歐拉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年;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文件。這封相當長的書信,是寫給當時依斯法罕市(Isfahan)的回教律法師阿格-納賈菲的;這位律法師當時直接和間接的參與殺害了許多巴哈伊信徒。巴哈歐拉便啟示了這封信給他;信中宣示了他自己的地位,勸勉他不要流別人的血,不要有戰爭的念頭,不要對宗教懷有敵意。文中雖然有譴責,卻也充滿了仁愛的規勸;在上帝的世界裡是沒有復仇的。這封書信雖然是給這位律法師的,但是文中不少部分也是對世人講的。
  阿博都巴哈的著作與信函亦極多,超過一萬五千件以上。這對一個從九歲開始就終生隨父流放的人來說無疑是難以想像的,因為他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他的著作中最重要之一就是〔聖約與遺囑〕(Will and Testament);這分文件是由他所親筆寫、親手封起來的,裡面包合了教務管理體制的憲章(charter)。整分文件是在七年間分三部分寫的;第一部分就委任了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ce,參見「聖護」)為巴哈伊信仰的聖護(Guardian)。這分文件宣示了巴哈伊信徒的基本信仰;顯示了巴孛使命的雙重特性;展現出巴哈歐拉的完全地位;強調〔亞格達所經〕的重要性;建立起聖護這世襲制的機構,並表明其主要功能;提供選舉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參見「巴哈伊教務機構」)的方式,定義其工作之範籌,訂立與這個機構的關係;設定聖輔(Hands of the Cause,參見「巴哈伊教務機構」)的義務,強調他們的責任;並讚美了巴哈歐拉所建立起來的、無法破壤的聖約(Covenant,參見「聖約」)。
  〔已答之問題〕(Some Answered Questions)是一本彙集了八十四個當時東西方各界人士向阿博都巴哈提出的各類問題所獲得之解答。其中的第一部分談到了人類在演進之中,諸先知所產生的影響,這部分有十五個題目;第二部分則回答了二十個有關基督教的問題;第三部分則是十個有關上帝之顯聖(Manifestations of God)的力量與狀態的題目;第四部分則是二十八個有關人的來源、力量、和狀態的題目,最後則是十一個雜項題目。這本彙編堪稱是阿博都巴哈對靈性問題具體而微的全面性探討。
  〔巴黎談片〕(Paris Talks)是收集了阿博都巴哈在一九一一年底於法國巴黎所作的五十八篇演講的彙編;其內容全部在探討宗教與靈性問題,分量與重要性不亞於〔已答之問題〕一書。
  〔促進世界和平〕(The Promulgation of Universal Peace)和〔巴黎談片〕一書形態類似,全部是演講稿的彙整,只是這本書收編的是阿博都巴哈於一九一二年時在美國與加拿大所作的一百三十篇演講內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哈伊經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