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端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ㄥˋㄓˊㄧㄡˇㄍㄨㄟㄐㄩˇ˙ㄉㄜㄖㄨˊ:「ㄉㄨㄢㄓㄥˋ」、「ㄉㄨㄢㄓㄨㄤ」、「ㄆㄧㄣˇㄒㄧㄥˋㄅㄨˋㄉㄨㄢ」。
  2. ㄩㄥˋㄕㄨㄤㄕㄡˇㄆㄥˇㄨˋㄖㄨˊ:「ㄉㄨㄢㄔㄚˊ」、「ㄉㄨㄢㄘㄞˋ」、「ㄉㄨㄢㄨㄢˇ」、「ㄉㄨㄢㄆㄢˊ˙ㄗ」。
  3. ㄕˋㄨˋ˙ㄉㄜㄌㄧㄤˇㄊㄡˊㄐㄧㄝㄔㄥㄨㄟˊㄉㄨㄢ」。ㄖㄨˊ:「ㄐㄧㄢㄉㄨㄢ」、「ㄇㄛˋㄉㄨㄢ」、「ㄅㄧˇㄉㄨㄢ」、「ㄨㄟˇㄉㄨㄢ」。
  4. ㄕˋㄑㄧㄥˊ˙ㄉㄜㄎㄞㄕˇㄖㄨˊ:「ㄎㄞㄉㄨㄢ」、「ㄈㄚㄉㄨㄢ」、「ㄕˋㄉㄨㄢ」、「ㄓㄥㄉㄨㄢ」。
  5. ㄒㄧㄤˋㄇㄨˋㄈㄤㄇㄧㄢˋㄖㄨˊ:「ㄅㄧㄢˋㄏㄨㄚˋㄉㄨㄛㄉㄨㄢ」、「ㄍㄨㄟˇㄐㄧˋㄉㄨㄛㄉㄨㄢ」。
  6. ㄊㄞˊㄍㄠㄗˋㄐㄧˇ˙ㄉㄜㄕㄣㄈㄣˋㄉㄞˋㄖㄣˊㄐㄧㄠㄠˋㄖㄨˊ:「ㄊㄚㄗㄨㄟˋㄒㄧˇㄏㄨㄢㄉㄨㄢㄐㄧㄚˋ˙ㄗ˙ㄌㄜ!」、「ㄋㄧˇㄎㄢˋㄊㄚㄧㄡˋㄉㄨㄢㄑㄧˇㄌㄞˊ˙ㄌㄜㄓㄣㄎㄜˇㄒㄧㄠˋ!」
  7. ㄉㄨㄢㄨˇㄐㄧㄝˊㄋㄨㄥˊㄌㄧˋㄨˇㄩㄝˋㄨˇㄖˋㄨㄟˊㄉㄨㄢㄨˇㄐㄧㄝˊㄨㄟˋㄐㄧˋㄋㄧㄢˋㄑㄩㄩㄢˊㄦˊㄧㄡˇㄅㄠㄗㄨㄥˋ˙ㄗㄏㄢˋㄌㄨㄥˊㄓㄡㄐㄧㄥˋㄐㄧˋㄉㄥˇㄒㄧˊㄙㄨˊㄖㄨˊ:「ㄇㄟˇㄋㄧㄢˊ˙ㄉㄜㄉㄨㄢㄨˇㄐㄧㄝˊㄉㄡㄏㄠˇㄖㄜˋㄋ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ān
解釋:
  1. 物的一頭。
    【例】筆端、末端、尖端
  2. 事情的起始。
    【例】發端、開端、事端
  3. 項目、方面。
    【例】變化多端、詭計多端、舉其一端
  4. 正、正直。
    【例】端正、端莊、品行不端
  5. 以手平正的托、拿。
    【例】端茶、端菜、端碗 ◎
  6. 舉出。
    【例】今天大家把所有問題端出來談。
  7.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ān
解釋:
[名]
1.事物的兩頭皆稱為「端」。如:「尖端」、「末端」、「筆端」。《論語.子罕》:「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下.粵西遊日記二》:「岐中倒垂一乳,長數丈,其端空懸,水由端涓涓下。」
2.事物的起始、原因。如:「開端」、「發端」、「事端」、「挑起戰端」。《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三國演義》第一六回:「公若應之,是疲於奔命,而又結怨於人;若其不允,是棄親而啟兵端也。」
3.項目、方面。如:「鬼計多端」、「變化萬端」、「舉其一端」。《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是這等樣,天下無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幾個,也是培補元氣之一端。」
4.心思、思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5.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通常一端約等於一匹。《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除了文若虛,每人送緞子二端。」《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次日,大爺備了八把點銅壺、兩瓶山羊血、四端苗錦、六簍貢茶,叫人挑著。」
6.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形]
正、直、不歪斜。如:「舉止端正」、「品行不端」。《禮記.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醒世姻緣傳》第一三回:「將詳文書冊,俱一一寫得端正,批上簽了花押。」
[動]
1.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醒世姻緣傳》第五六回:「他起五更睡半夜,與主母梳頭纏腳,洗面穿衣,端茶掇飯,再也沒些怨聲。」
2.擺。如:「端架子」、「把問題都端到檯面上討論」。
[副]
1.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詩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臥龍無?」宋.陸游〈幽事〉詩:「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娑。」
2.果真。宋.蘇軾〈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詞:「武昌南岸,昔遊應記。料多情夢裡,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ua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ua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正、正直。《說文解字.立部》「端,直也。」《禮記.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2. 事物之頂部與末稍皆稱為「端」。如:「尖端」、「末端」、「筆端」。《論語.子罕》:「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唐.李白〈長相思〉詩:「卷帷望月空長歎,美人如花隔雲端。」

3. 事物之起始。如:「開端」、「發端」、「挑起戰端」。《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及仲宣靡密,發端必遒。」

4. 徵兆、緣由。東漢.王充《論衡.卷十三.超奇》:「陳平割肉,丞相之端見;叔孫敖決期思,令尹之兆著。」晉.陸機《君子行》:「福鍾恆有兆,禍集非無端。」

5. 邊際。《莊子.卷六.秋水》:「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唐.成玄英.疏:「不見水之端涯。」《後漢書.卷三九.趙咨傳》:「反素復始,歸於無端。」唐.李賢.注:「端,際也。」

6. 項目、方面。如:「鬼計多端」、「變化萬端」、「舉其一端」。《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列傳.太史公曰》:「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

7. 思緒。《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南朝宋.鮑照〈東門行〉:「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

8. 事情。《禮記.曲禮上》:「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唐.孔穎達.疏:「更端,別事也。謂嚮語已畢,更問他事。」《說岳全書》第十三回:「倘那奸賊又生別端來,再有意外之虞,豈不悔之晚矣﹖」

9. 等差、等級。《廣韻.平聲.桓韻》:「端,等也。」《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10. 詳審。如:「端詳」。《古今韻會舉要.寒韻》引《增韻》:「端,審也。」唐.司空圖《障車文》:「兒郎偉,且子細思量,內外端相」

11. 平舉拿物。如:「端茶」。《西遊記》第十六回:「你看那眾和尚,搬箱抬籠,搶桌端鍋,滿院裏叫苦連天。」《紅樓夢》第五十五回:「豐兒便將平兒的四樣份例菜端至桌上。」

12. 擺。如:「端架子」、「把問題都端出檯面上討論。」

13. 宮殿或都城的南面正門。西晉.左思〈魏都賦〉:「巖巖北闕,南端逌遵。」唐.李善.注:「凡南方正門,皆謂之端。」

14. 周代禮服。《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東漢.鄭玄.注:「鄭司農云:『衣有襦裳者為端。』玄謂:『端者,取其正也。』」《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三國.何晏.注:「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之服。」

15. 六朝時對幕僚的尊稱。《正字通.立部》:「端,六朝稱府幕曰府端,州幕曰州端,節度幕曰節端,憲司幕曰憲端。」《宋書.卷九二.陸徽傳》:「九綜州綱,三端府職。」

16. 表正好。《漢書.外戚傳上.孝成許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寧前。」唐.顏師古.注:「端,正也。」

17. 特地。《呂氏春秋.疑似》:「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許維遹.集釋:「端,專故也。」宋.蘇軾〈答陸道士書〉:「足下端為此酒一來,有何不可﹖」

18.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詩〉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臥龍無?」宋.陸游〈幽事詩〉:「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娑。」

19. 果真。宋.蘇軾〈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詞〉:「武昌南岸,昔遊應記。料多情夢裡,端來見我,也參差是。」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父南子北各分離,端的是苦!苦!」

20. 古代布帛長度單位,其制不一。《小爾雅.度》:「倍丈謂之端。」《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西晉.杜預.注:「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21. 用同「鍛」。宋.岳珂《愧郯錄》卷十三:「楊太監簡在戎監,嘗得諸李尉府顯忠之族子,謂甲不經火,冷砧則勁可御矢,謂之冷端。」

22. 通「喘」,指輕聲說話。《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唐.楊倞.注:「端,讀作喘。喘,微言也。」

23. 通「專」,指笏、手版。《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業不息版。」清.戴望.校正:「端,當讀為專,墒借字也。《說文》曰:『專,六寸簿也。』段氏注云:『六寸簿,蓋笏也。』」

24.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姓觿.寒韻》:「端,古端氏國,滅于晉,晉大夫食采于端,因氏。《千家姓》云,出端木賜之後。從省文為端氏。《史記》秦有端和。」

注音: ㄉㄨ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