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下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 部首外筆畫 2
  • 總筆畫 3
  • 漢語拼音 xià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ㄟˋㄐㄩㄉㄧㄔㄨˋㄩˇㄕㄤˋ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ㄒㄧㄚˋㄇㄧㄢˋ」、「ㄉㄧˇㄒㄧㄚˋ」、「ㄌㄡˊㄒㄧㄚˋ」。
  2. ㄐㄧㄤˋㄌㄨㄛˋㄖㄨˊ:「ㄒㄧㄚˋㄩˇ」、「ㄒㄧㄚˋㄕㄢ」。
  3. ㄧㄡˊㄍㄠㄓˋㄉㄧㄖㄨˊ:「ㄕㄨㄣˋㄌㄧㄡˊㄦˊㄒㄧㄚˋ」。
  4. ㄗㄨㄛˋㄇㄡˇㄓㄨㄥˇㄉㄨㄥˋㄗㄨㄛˋㄖㄨˊ:「ㄒㄧㄚˋㄇㄧㄢˋ」、「ㄒㄧㄚˋㄑㄧˊ」、「ㄒㄧㄚˋㄍㄨㄥ˙ㄈㄨ」。
  5. ㄐㄧㄝˊㄕㄨˋㄍㄠˋㄧˊㄉㄨㄢˋㄌㄨㄛˋㄖㄨˊ:「ㄒㄧㄚˋㄅㄢ」、「ㄒㄧㄚˋㄎㄜˋ」。
  6. ㄖㄨㄥˊㄋㄚˋㄖㄨˊ:「ㄏㄞˊㄗㄨㄛˋ˙ㄉㄜㄒㄧㄚˋ˙ㄇㄚ?」、「ㄑㄧㄥˊㄖㄣˊㄧㄢˇㄌㄧˇㄖㄨㄥˊㄅㄨˊㄒㄧㄚˋㄧˊㄌㄧˋㄕㄚ˙ㄗ。」
  7. ㄋㄟˋㄌㄧˇㄇㄧㄢˋㄖㄨˊ:「ㄧㄢˊㄒㄧㄚˋㄧˋ」、「ㄧˋㄒㄧㄚˋㄖㄨˊㄏㄜˊ」、「ㄅㄨˊㄗㄞˋㄏㄨㄚˋㄒㄧㄚˋ」。
  8. ㄍㄨㄥㄒㄧㄢˋㄎㄜˋㄈㄨˊㄖㄨˊ:「ㄅㄨˊㄓㄢˋㄦˊㄒㄧㄚˋ」、「ㄌㄧㄢˊㄒㄧㄚˋㄙㄢㄔㄥˊ」。
  9.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ㄉㄨㄥˋㄗㄨㄛˋㄘˋㄕㄨ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ㄉㄚˇㄕˊㄒㄧㄚˋㄕㄡˇㄒㄧㄣ」、「ㄗㄨㄛˋㄨˇㄕˊㄒㄧㄚˋㄈㄨˊㄉㄧˋㄊㄧㄥˇㄕ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
解釋:
  1. 上的相反。與「上」相對:(1) 位居低處。
    【例】山下、樓下、下面 ◎ (2) 次序在後的。
    【例】下集、下卷、下篇 (3) 等級低的。
    【例】下級、下等 (4) 品質差的。
    【例】下策 (5) 泛指一切由高往下的動作。
    【例】下降、下蛋、下雨、下棋、下車、下令
  2. 離開。
    【例】下工、下班、下課
  3. 進入、前往。
    【例】下鄉、下獄、下江南
  4. 運用、使用。
    【例】下工夫
  5. 攻克。
    【例】連下數城
  6. 低於某種標準。
    【例】不下千萬人
  7. 方面、方位。
    【例】四下裡
  8. 接名詞後,表示時間、空間:(1) 表示在某個範圍中間。
    【例】言下、意下、目下 (2) 表示在某段時間內。
    【例】年下、時下
  9. 接動詞後,表示動作狀態:(1) 表示動作的因果關係。
    【例】在老師鼓勵下,我終於成功了。 (2) 表示動作的成果。
    【例】打下基礎、痛下針砭 (3) 表示動作的趨向。與來、去連用。
    【例】爬下來、走下去
  10. 量詞。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
    【例】打十下手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
解釋:
[名]
1.低處、底部。與「上」相對。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猶水之就下。」
2.稱隸屬於人者、地位較低者。如:「部下」、「手下」、「屬下」、「名下」。《文選.曹冏.六代論》:「建置不久,則輕下慢上。」
3.內、裡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4.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兩下相思不相見,知他相會是何年。」
5.在某個期間或時節。如:「目下」、「時下」、「年下」、「眼下」。《紅樓夢》第三一回:「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
6.量詞。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紅樓夢》第四七回:「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動]
1.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墜」、「順流而下」。《文選.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二》:「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2.攻克。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史記.卷八○.樂毅傳》:「齊城不下者,兩城耳。」《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可引得勝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放入、投入。如:「下麵」、「下毒藥」、「下調味料」、「下網捕魚」。
4.進入。如:「下水」、「下場比賽」。《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爺做著貴州的都督府,我是回來下場的。」
5.拆卸、除去。如:「下貨」。《儒林外史》第一六回:「過三日再不出,叫人來摘門下瓦。」
6.離去、退場。如:「鞠躬下臺」、「你上場換他下來。」
7.結束工作或學習。如:「下課」、「下班」、「下工了」。
8.頒布、傳達。如:「下詔」、「下命令」。《漢書.卷四.文帝紀》:「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
9.投送。如:「下狀」、「下書」、「下帖」、「下戰書」。
10.從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筆如有神」。
11.往、到。如:「南下」、「下鄉視察」。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2.輕視。宋.蘇軾〈劉愷丁鴻孰賢論〉:「此范氏之所以賢鴻而下愷也。」
13.謙抑、謙讓。如:「禮賢下士」。《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
14.生、生產。如:「母雞下蛋」。
15.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這裡有乾淨的店。」
16.做出某種說明、決定。如:「下定義」、「下結論」。
17.低於、少於。如:「不下於」、「每年參加各種考試的人數不下二十萬人。」
[形]
1.等級低。如:「下品」、「下策」、「下級」。
2.在後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冊」、「下半年」。
3.身分微賤的。如:「下人」、「下吏」。
4.自謙之詞。如:「下官」、「下懷」、「下愚」。
[副]
1.表示動作完成或結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礎」、「立下決心」。
2.降低身分。如:「下嫁」、「不恥下問」。
3.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ē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位] ] 指空間位置「上」的相反。
  2. [[量] ] 計算短暫動作的單位。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結束一個時程的工作。
  2. [[動] ] 宣布、公布。
  3. [[動] ] 往底下走。
  4. [[形] ] 形容程序較為後面的,或是位階較為低等的。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放置、加進去。
  2. [[動] ] 許願。
音讀: e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低處、底部。與「上」相對。如:「底下」。《說文解字.上部》:「下,底也。」《孟子.梁惠王上》:「猶水之就下。」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器玩部.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氳透骨。」
2. 內、裡面。如:「意下如何?」《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心下快活,思量這人也是個好漢,未免出來與他廝見。」《紅樓夢》第三回:「雨村辭了賈政,擇日到任去了,不在話下。」
3. 指地。《書經.太甲上》:「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4. 稱隸屬於人,地位較低者。如:「屬下」。三國魏.曹冏〈六代論〉:「建置不久,則輕下慢上。」《鏡花緣》第六回:「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並不奏聞請旨,任聽部下逞豔於非時之候,獻媚於世主之前,致令時序顛倒,駭人聽聞。」
5. 臣下、百姓。《書經.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左傳.昭公十八年》:「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
6. 身份微賤。《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稠人廣眾,薦寵下輩。」《紅樓夢》第五回:「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7. 等級低。如:「下級」。《新唐書.卷一六六.列傳.杜佑》:「最下策為浪戰,不計地勢、不審攻守是也。」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折:「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8. 自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樓」、「順流而下」。晉.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二:「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唐.李白〈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9. 降低身份。《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列傳.世祖一女》:「同安公主,高祖同母媦也。下嫁隋州刺吏王裕。」
10. 輕視。宋.蘇軾〈劉愷丁鴻孰賢論〉:「此范氏之所以賢鴻而下愷也。」
11. 往、至。如:「下田耕種」。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果然親自下鄉,找著他的佃戶要他還租。」
12. 攻克。如:「連下三城」。《史記.卷八○.列傳.樂毅》:「齊城不下者,兩城耳。」《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可引得勝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13. 頒布、傳達。如:「下詔」。《漢書.卷四.文帝紀》:「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三國演義》第一五回:「即下令於各門燃火,虛張旗號,設為疑兵,連夜撤圍南去。」
14. 投送、交付。如:「下狀」、「下書人」。《漢書.卷四三.酈陸朱劉叔孫傳.朱建》:「人或毀辟陽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三國演義》第一一二回:「次日又令人下戰書,責以失期之罪。」
15. 放入、投入。如:「下麵」。《三國演義》第二三回:「量汝是個醫人,安敢下毒害我?必有人唆使你來。你說出那人,我便饒你。」《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如果是送銀子來的,叫他帶回去,說我不等著他這錢買米下鍋。」
16. 進入。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三折:「風浪越大了!船兒又小,渰上水來了也,不著親的快請一個下水去,纔救的一船人性命。」《文明小史》第四九回:「勞航芥半瓶白蘭地剛剛下肚,喝得有些糊里糊塗的到了洋務局。」
17. 住宿、留宿。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這裡有乾淨的店。」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齣:「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間了。」
18. 拆卸、除去。如:「下貨」。《儒林外史》第一六回:「過三日再不出,叫人來摘門下瓦。」
19. 結束、離退。如:「下班」、「下臺」。《紅樓夢》第四一回:「寶玉因下席過來向黛玉笑道:『你瞧瞧劉姥姥的樣子。』」
20. 從事、使用。如:「下筆如有神」。《三國演義》第七五回:「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紅樓夢》第四回:「寶釵日與黛玉迎春姊妹等一處,或看書下棋,或做針黹,倒也十分樂業。」
21. 謙抑、謙讓。如:「禮賢下士」。《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22. 自謙之詞。如:「下懷」、「下愚」。《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儒林外史》第一回:「而今皇恩授他咨議參軍之職,下官特地捧詔而來。」
23. 生、生產。如:「母雞下蛋」。
24. 做出某種說明、決定。如:「下定義」、「下結論」。
25. 低於、少於。《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又賜李姥大府錢萬緡,計前後賜金銀錢、繒帛、器用、食物等,不下十萬。」
26. 在某個期間或時節。如:「目下」、「年下」。《紅樓夢》第三一回:「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老殘遊記》第三回:「兩邊字畫多半是時下名人的筆墨。只有中間掛著一幅中堂,只畫了一個人。」
27. 表時間或次序在後。如:「下半年」、「下冊」。《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安老爺且不望下文,倒遞結張老爺看。」
28. 表示一定範圍或某方面。《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兩下相思不相見,知他相會是何年。」《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其家乃是個貧人,房內止有一張大幾,四下一看,別無長物。」
29. 量詞。計算動作次數之單位。如:「五十下伏地挺身」。《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郭威脫了衣服,令軍人將他背脊上打了三十下背花,星夜走過秀容縣北契丹寨上詐降。」《紅樓夢》第四七回:「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30. 助詞,置於動詞之後:
⑴表示動作完成或結束。如:「躺下」、「立下決心」。《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走到一個酒館中,蔣生揀個僻淨樓房與他住下了。」《花月痕》第二八回:「可憐秋痕這兩日,正為癡珠和他媽力爭上流時候,那裡曉得半天打下這個霹靂。」
⑵表動作之方向。如:「掉下去」。《精忠岳傳》第三二回:「立起身來,踉踉蹌蹌,走下大堂。」
⑶表示容納。如:「坐得下」、「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注音: ㄒㄧ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下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