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o |
解釋:
[名] 1.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條。 7.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條。 8.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古代行政區域名稱:(1)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2)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量詞:(1)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2)計算有出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3)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4)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5)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動] 1.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引導、指引。通「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 [介]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作者: | 陳雪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名詞解釋: 中國習慣將「道德」兩字連用,但在古代典籍中,道、德兩字分別出現的次數很多,也有多層涵義。單就「道」字而言,〔說文解字〕解釋為:「所行道也。」意指人人通行的大路、正道,由此引申為有規範的道理。據朱熹所註:「道,猶路也,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故理之道。」這個大路通行,人所共由,相習成風的「道」字,相當於西文的Ethics或拉丁語的Mores,有風習、通用、慣行、俗尚等意。誠如江袤所說:「無所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指明宇宙萬物的生成是由陰、陽兩種元質交感合宜而成。因此,「道」可說是宇宙最高的形式或法則,也就是宇宙中最根本、至高無上、至大無限的本體。相關說法還有〔韓非子〕文中所說之:「道者,萬物之始。」「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始 ,是非之紀也。」等 ,都說明「道」是萬物賴之以生、依之以行的永恆不滅的真理。〔中庸‧第二十章〕說:「誠者,天之道也。」指出「誠」是生成宇宙萬物的精神動力,能使這種精神確切不移、永久不變,才能使天道博厚高明、悠久無疆,所以同章又說:「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道」瀰漫在天地之間,是氣化流行、生生不息、無所不在的,如〔淮南子‧原道訓〕所謂:「覆天,蓋地;廓四方,析八極;高不可極,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合,卷之不盈於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甚濁而滒,甚纖而微。」 「道」雖然塞於天地、彌於四海,卻是無形無象、無臭無味、摸不著、看不見、聞不到,而且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例如〔管子‧心術上〕:「虛無無形謂之道。」〔韓非子‧楊搉〕:「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品氏春秋‧大樂〕說:「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 ,謂之太一。」〔管子‧內業〕:「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莊子‧知北遊〕:「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見言,言而非也。」等皆是。 即使「道」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地存在尋常生活之中,例如〔管子‧心術上〕說:「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淮南子‧原道訓〕則說:「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曆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朱熹也在〔濂洛關閩書‧卷十三〕說:「道之流行發見於天地之間,無所不在,在上則鳶之飛而戾於天者,此也;在下則魚之躍而出於淵者,此也;其在人則日用之間,人倫之際,夫婦之所知所能,而聖人之所不知不能者,亦此也。」意指無論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還是日用人倫,都有「道」的存在,將「道」的無所不在說的頗為透徹。又如〔漢黃石公素書‧原始章〕也說:「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從其注解所說:「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可見道確是無處不在的,無論知或不知它的存在,它都時時在發揮作用。 當這種至高無上、至大無限的「天道」下貫於人身時,則開展出「人道」的觀念,也就是行道有德的「君子之道」,例如〔中庸‧第一章〕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第十三章〕則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則勉勵個人應時時省察一己的行為,並以圓滿充實的天道精神作為個人的行事準則。〔周易‧說卦〕也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不僅說明人當率天命之性以合天道,也應透過「仁義」之行以立人道,根據〔禮記‧表記〕的解釋:「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即是以「義」來明「道」,畫出「人道」與「天道」的差別。又如〔韓愈‧原道〕所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均可佐證之。此外,〔管子‧形勢解〕對於「道」在人身的變化也有說明:「道者,所以變化身而之正理者也。故道在身,則言自順、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遇人自理。故曰:道之所設,身之化也。」即說明人若有道在身,則言語和順、行為端正、舉止合宜。 若論「人道」的實踐內容,可依次從「人倫之道」、「修身之道」擴及「治化之道」。在「人倫之道」方面,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除需嚴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分際之外,也要做到〔中庸‧第二十章〕所說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等天下的五達道,才能辨明人倫秩序、恪守倫理綱常。 在「修身之道」方面,則表現於人格操守的存養與顯揚,重視個人崇高操守的建立。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說:「誠之者,人之道也。」即說人要不斷地努力,才能達到「誠」的境界,如何做呢?同章又說:「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身則道立。」都說明人若能以仁修道、以道修身,則道足以立,君子人格也由此而生。而一個彬彬君子,專以求道為志,不因祿食貧賤而憂,例如〔論語‧里仁〕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又如〔論語‧衛靈公〕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則肯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盡心上〕也說:「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可見,「道」是一切的大本,不僅重於富貴、名位、權力,也重於生命,因此孔孟教人以修道踐道為重,即使為道犧性生命,也在所不惜。例如〔論語‧衛靈公〕有「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的說法,孟子則有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之譬。 至於「治化之道」方面,則以〔大學‧經一章〕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代表。〔孟子‧盡心上〕別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一層修養是從個人的持身自守出發,進而推擴到天下,使天下之人,都能蒙被德澤,可說是治化的根本。 綜括起來,天道是基於「誠」的精神動力,致使陰陽交感生成萬物;當這種精神下貫於人身,則要人以「仁義」為修身之本,時時省察自身的起心動念與言行舉止,以臻「道」的境界,由此開展出「人道」的價值體系,不僅使人倫得以定位,也發展出注重人格操守等修身、氣節的觀念,更要以仁民愛物的精神來兼善天下,使天下之人同霑德澤。經過這些層層轉進的功夫,「天道」已不再是抽象飄渺的觀念,而是具體可行的「人倫之道」、「修身之道」與「治化之道」,充分印證了「天人合一」的無限可能性,也展現中國先哲的慧心哲思。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tō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說文解字.辵部》:「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注》:「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峰拉崖,莫究其極,從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 2. 路程、行程。《孫子.軍爭》:「日夜不處,倍道兼行。」《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魯肅》:「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3. 取道、經過。《新唐書.卷二二五.逆臣列傳下.黃巢》:「檄關戍曰:『吾道淮南,逐高駢如鼠走穴,爾無拒我!』」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4. 引導、指引。通「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 5.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6.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呂氏春秋.開春論.愛類》:「利民豈一道哉?當其時而已矣!」 7.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續孽海花》第三四回:「他的替工趙大,伺候牲口的門道兒也狠精。」 8. 宇宙萬物之本源、本體。《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第二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9. 真理、規律。《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10. 仁義德行。《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 11.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唐.劉禹錫〈學阮公體〉詩三首之一:「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 12. 舊指國君賢明、政治清明。《左傳.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論語.泰伯》:「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3. 幫派、教派。如:「黑道」、「白道」、「一貫道」。 14. 指道家,中國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先秦時期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人物,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後亦指崇尚黃帝、老莊之說者。如:「儒、道、法、墨」。 15. 指道教,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之宗教。相傳創於東漢張陵,陵著有《道書》二十篇,自號天師,故亦稱為「天師道」。以符咒為人治病,講煉丹長生之術,入教者須繳納五斗米,時人稱為「五斗米道」。始盛行於蜀郡,後經弟子廣佈,信徒漸增,遂正式成為道教,流傳於全國。 16. 道士。如:「老道」、「一僧一道」。《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貧道是玄武殿裡道士何正寅,昨夜夢見玄帝」《紅樓夢》第七○回:「賈璉自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斷做佛事。」 17. 宗教之教義、或學術之義理。如:「學道」、「布道」。南朝陳.文帝〈大通方廣懺文〉:「聞名者離塵,受持者得道。」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18. 說、講述。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9.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唐.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一二首之四:「不道諸公無表來,茫然庶事遣人猜。」《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20.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老殘遊記》第四回:「老殘拿茶壼,替他倒了碗茶。那人連忙立起,請了個安,道謝。」《紅樓夢》第四五回:「鳳姐兒等忙站起來笑道:『大娘坐。』又都給他道喜。」 21. 名詞後綴。如:「味道」、「勁道」、「地道」。 22.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 ⑴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今之省。 ⑵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23. 量詞: ⑴ 計算條狀物之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三國演義》第三三回:「正看間,忽見一道金光,從地而起。」《紅樓夢》第五回:「因二人攜手出去遊頑之時,忽至一個所在,但見荊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並無橋樑可通。」 ⑵ 計算有出入口設施之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紅樓夢》第二六回:「又進一道碧紗櫥,只見小小一張填漆床上,懸著大紅銷金撒花帳子。」《紅樓夢》第六二回:「寶玉忙說:『這一道門何必關?又沒多的人走。』」 ⑶ 計算題目、命令等之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紅樓夢》第二三回:「想畢,遂命太監夏忠到榮國府來下一道諭,命寶釵等只管在園中居住,不可禁約封錮,命寶玉仍隨進去讀書。」 ⑷ 計算工作次數之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歎苦歌》:「租種二畝田,要交十道捐。」 ⑸ 計算菜餚之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紅樓夢》第五三回:「每一道菜至,傳至儀門,賈荇、賈芷等便接了,按次傳至階上賈敬手中。」《鏡花緣》第七八回:「丫環送了酒,上了幾道菜。」 24.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
|
注音: | ㄉㄠ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道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